打开APP
河声丨“1米高度”让城市笑起来更好看
河声
2024-11-22 10:20:2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发布《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

城以盛民,儿童友好是一种环境质感。从地面公共设施到公共文化场馆,以及整个城市建筑、语言氛围、安全程度,都适合儿童生活嬉戏。从儿童的眼光,“1米高度”看过去,对于存在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安全隐患和生活障碍的地方,应该尽快加以改造和完善。提高弱势儿童的成长质量,确保起跑线上的公平是很重要的。就像家中的桌角要上防撞垫一样,城市的下水道安装防护网、餐厅设置儿童座椅、地面清除玻璃碴子、社区多些绿地空间、剧院设置增高坐垫、台阶设置适合儿童步幅、学校门口加强交通维护,都是如此。以安全为前提,儿童友好的环境质感才能够有效维护,只有安全保障到位了,适合儿童玩耍的公园绿地、文化场馆、体育场地、表演舞台等成规模供给、高质量运行才更有可能。

人民的城市,儿童友好首先是儿童宽容,就是社会情绪和来自成人世界的友善相待。不要滥用“熊孩子”的负面标签。婴幼儿的哭闹,有很多生理的心理的不可控因素。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有些公共场合,包括公交、地铁、火车上出现孩子说话声音大一点,成年人和社会各界应该有起码的恻隐之心和共情之感,给予起码的包容与关爱。这是起码的人性和道义,因为谁都是从无知小儿、懵懂少年一路成长过来的,文明礼貌、仁义礼智、公共道德也是逐渐习得的过程,不可能先天获得。况且,面对公共场合的大声喧哗、唱歌跳舞、说笑打闹、外放手机的成年人,似乎谴责之声又消音消失了,岂非过于双标?如果孩子们外出一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大气都不敢出、天性被压抑的状态,那么何谈儿童友好呢?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儿童友好更需要观念变革,把时间还给孩子。不管是课间10分钟还是15分钟甚至更长,校园里,要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晒太阳、无拘无束地撒开了玩。不管是双休还是节假,让孩子们多一点时间走出“书山题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电影、逛公园、听相声、捉泥鳅、做游戏、打雪仗……和孩子一起动起来、玩起来、欢呼起来。儿童友好与否的判断标准是全方位的,包括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和发展环境友好等多个方面,以儿童友好去检视日常行为包括文化艺术和语言行为的合格度,以儿童友好去检测网络行为和手机使用的适宜度。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效果如何,最终评判者是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调整发展理念和建设方案,让更多孩子在生活和成长中感到放心、舒心、开心,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温暖的体验、深深的留恋和深切地爱意,对周遭环境始终充满善意和微笑,自信大方地蹦蹦跳跳去上学去交朋友去憧憬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翼)

编辑: 赵地  审核 :王世洋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