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环保意识培养”:为孩子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
小冬育儿说
2024-11-27 10:42:01
谁让孩子在环保的绿洲里荒芜心田?不就是那些对环保教育轻视疏忽、未给予正确示范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环保培育最核心的,往往是善导,是一种潜移默化与悉心引领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视而不见”,环保认知要帮孩子构建

家长们普遍爱 “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现象习以为常,也不引导孩子去关注和思考,比如水龙头未关紧在滴水,家长视而不见,也不告诉孩子水资源的珍贵;家中电器不用时仍处于待机状态,家长从不解释这会浪费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这在家庭育儿的日常中屡见不鲜。

家里的灯光在白天依然大开,孩子在明亮的房间里玩耍,家长却不提醒孩子节约用电的重要性;外出就餐时,孩子想要多点一些食物,家长没有教育孩子关于食物浪费与环境压力之间的联系,而是随意应允,导致大量食物被丢弃。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视而不见如同阴霾的天空,孩子则在一旁 “环保意识朦胧”,内心对环境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难以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逐渐形成对环境无动于衷的态度。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者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环保”,殊不知,长期的视而不见成了孩子环保觉悟觉醒的 “阻滞剂”,反而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无视环境的承载能力,随意破坏生态平衡,成为环境污染的无意识 “帮凶”。

譬如孩子参加学校环保主题活动的例子:孩子在活动中,对于垃圾分类的概念模糊不清,随意丢弃垃圾,因为在家中家长从未对垃圾的分类处理进行过教导。他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认为这只是一种生活便利的选择,而没有意识到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和土壤的严重危害。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环保认知阻碍者”。

若干年后,当孩子所处的环境日益恶化,因缺乏环保意识而无法适应绿色生活的要求,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环境冷漠习性铸就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将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出窗外,没有任何制止或教育的举动。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对环境的尊重愈发淡薄,在后续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自己家中,都频繁出现破坏环境的行为。

家长困惑发问:“我一直没觉得这有啥,怎么他就这么不爱护环境呢?”

殊不知,忽视再多,也不如帮孩子构建一次环保认知。

02 家长的淡然处之,其实是孩子环保缺失的源头

无数次的环境忽视、引导缺位、习惯偏差,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环保匮乏基因”。

为何环保缺失?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和谐的自然相伴,通过了解环境知识、践行环保行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收获内心的满足与自豪,而不是在环境的荒漠中孤独前行。

每一个 “这没什么,不用管”,都是一个潜在的 “环保缺失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不以为意,将孩子与环保教育隔离开来,忽视孩子内心对自然关爱和品德成长的强烈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淡然处之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在环保盲区中的迷失与破坏”。

譬如孩子在家庭装修过程中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在家庭装修时,只追求美观和舒适,完全不考虑装修材料的环保性,还反对一些环保节能的装修方案。”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比如在购买家具和生活用品时,没有向孩子介绍环保材料的优势,没有教育孩子关于装修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没有引导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庭环保行动,如种植绿植改善室内环境等。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自己独立生活后,对居住环境的环保问题依然漠不关心。他可能会选择使用大量含有有害物质的清洁用品,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在处理生活垃圾时,也不进行分类,随意丢弃电子垃圾等危险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在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上都遭遇困境。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环保缺失现象明显,在学业上可能因缺乏对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兴趣而影响知识的吸收,在社交中因不重视环保而与有环保意识的朋友产生分歧,在家庭里与亲人的关系也因为环保问题而变得紧张,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环保问题而略显冷淡。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没公德心,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从来不让我重视这些,我怎么能学会环保呢?”

03 亲子环保塑造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绿意

亲子环保塑造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环保习性改造”。

不理解孩子在环保缺失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环保践行与意识提升中获得内心安宁和他人尊重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淡然态度去阻碍。孩子自然感到失落,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环保塑造的关键。与其盲目地视而不见,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环保导师和心灵暖阳。

比如,孩子在公园游玩时,想要采摘一朵美丽的花朵。假如我们一味以 “别摘,摘了要罚款” 为由,简单地制止孩子,而不与孩子探讨花朵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保护自然之美的意义,孩子往往会只关注到外在的惩罚,而不理解环保的内涵,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可能会因为没有被罚款而继续破坏环境。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花朵在生态中的角色,如它是蜜蜂采蜜的来源,是美化环境的精灵,引导孩子用欣赏而不是破坏的方式对待自然,在孩子主动放弃采摘并表示愿意保护自然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看到孩子伸手去摘花,大声呵斥:“不许摘,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孩子被吓了一跳,虽然放下了手,但心里可能充满委屈和不解,在后续的户外活动中,对自然的态度依然不够尊重,亲子关系也因为这次冲突而有些紧张。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看这朵花多漂亮啊,它可是大自然的宝贝。如果我们把它摘下来,蜜蜂就没有花蜜可以采了,而且这个公园也会少了一份美丽。我们就静静地欣赏它,好吗?”

孩子点头表示理解,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关注自然生态,在日常生活中也积极践行环保行动,亲子关系在环保塑造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环保塑造的秘诀并不在于教育的形式,而是引导的智慧与对孩子环保培育的重视。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启迪但不强迫:巧妙启迪,让孩子在环保塑造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环保成长负责。

适当的启迪不是生硬地要求孩子环保,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事例,如垃圾的产生与处理、能源的节约利用等,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中的环保意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通过自身的环保行为示范、分享环保故事等方式,让孩子在环保塑造中收获成长,这种 “感悟式环保教育”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环保绿意化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环保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热爱自然、积极践行环保和倡导绿色生活,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环保塑造不只是对孩子环保意识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环保塑造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淡漠忽视的家长”。

面对亲子环保教育的问题,选择是继续淡然处之,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环保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环保情怀培育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环保塑造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