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习近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来到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详细了解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心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绽放新光彩。
保护先行,守护中华文化瑰宝
初夏时节,二里头遗址一带的麦田已经泛黄。在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对望的古城村,市考古研究院专家程召辉站在新发现的壕沟和夯土墙基前,仔细观察断面上深浅交错的纹理。
“它们在东、北方向对二里头遗址形成围合之势,就像是给二里头都邑加了个‘防护圈’。”程召辉感慨,这里的考古发现,很可能将二里头都邑的规模认知推向新高度。
五都荟洛,是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五座都城遗址,描绘出神州大地上早期王朝的起源历程,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赋予洛阳深厚的文化遗产禀赋。洛阳现有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9000余处,馆藏可移动文物60余万件(套)。
密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洛阳人的骄傲;而如何做好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则是沉甸甸的职责。
“做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担当。”市文物局局长赵晓军表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编制《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规划“多规合一”;
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文物保护员”五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有效实现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监管全覆盖;
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推动大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建立追责问责机制,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成为文物保护工作常态;
…………
古都洛阳的锦绣大地上,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新时代,在全要素、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保护格局下,这些中华文化瑰宝正在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活态传承,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暮色四合,灯光亮起,博物馆展厅变为一个个小剧场。移步易景中,看曼妙舞姿、听胡商吆喝……今年“五一”假期,洛阳博物馆推出“一夜探古今”活动,讲解员换下工装、穿上古装,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活动中,游客被分成6组,行走在精心设计的线路上,春秋时期的动人故事、隋唐胡商的市井吆喝、汉代闺秀的曼妙舞姿、神秘老者的豪迈誓言等,让文物背后的历史在光影中鲜活重现。
“讲解员变身历史向导,专业演员演绎历史故事,感觉就像见证了历史一样!”来自郑州的游客李胜德说。
对历史文物的创新展示,目的是更好地对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激活其生命力。洛阳不断探索“博物馆+公司”的运营模式,以场景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不断解锁文化遗产传承新形态——
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奇幻游,游客在砖雕壁画的墓道穿行,通过沉浸式小剧场了解历史故事;
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报告厅变身话剧舞台,船夫的号子声飘出帆形屋顶;
洛阳民俗博物馆推出“潞泽风华”沉浸式夜游活动,将60余个民俗知识点融入解谜、表演等环节,让游客在实景互动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魅力;
…………
与此同时,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也在持续跟进。
去年12月,洛阳市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试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鼓励博物馆充分利用形象品牌、场地空间、藏品资源和研究成果等,推动博物馆与商贸、美食、旅游等跨界融合,提供更多优质文创产品供给,探索科学有效的博物馆运营“洛阳模式”;首批5家试点博物馆通过文创开发项目取得的收入,将用于文博事业发展和人员激励……
当下,洛阳正以沉浸式文旅、数字技术、产业延伸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从隋唐洛阳城重现唐代天街盛景,到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参与考古研学课程,再到洛邑古城的汉服游客潮,文化遗产正以可感、可触、可消费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创意传播,助力千年文脉赓续绵延
今年以来,洛阳博物馆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大批成双成对的年轻小姐姐身着汉服,在一件陶俑前排长队合影。这件陶俑是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头梳双髻、颊点朱砂、并肩而立,被网友们称为“牵手闺蜜俑”。
“牵手闺蜜俑”的走红并非意外,而是创意传播的结果。
“馆里的陶俑数量众多,这件文物起初并不显眼。后来,有游客发现了这件文物身上的亮点。我们就顺水推舟,连续发布‘整活’视频,与网友们一起捧红了这件文物。”洛阳博物馆展陈部主任黄超说,除了“牵手闺蜜俑”,该馆还有“卖萌三人组(三只形象怪诞的镇墓兽)”“朱颜镜(唐代金银平脱鸾凤花鸟纹铜镜)”等诸多“网红”文物。
在“网红”文物的流量加持下,“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的旅行热潮在我市不断涌现。
如何通过创新文化遗产传播形式,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向世界讲好洛阳故事?我市积极探索和尝试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活力,亲身感知到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大河荟,《寻迹洛神赋》演出构建了数字化、行进式文化体验空间,通过数字影像、机械装置与现场演艺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河图洛书、洛神赋、龙门石窟等历史演绎故事;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文创店,洛阳杜康酒厂推出的二里头联名杜康酒,汲取馆藏文物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的灵感,展现出华夏文明的厚重与历史的悠久;
在西工区南北李记糕点店,牡丹、龙门石窟、应天门等洛阳名片成为“能吃的景点”,让更多的人通过美食这一媒介,走近洛阳、感受洛阳、爱上洛阳;
去年11月,在法国举行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中,有30件(套)洛阳出土的唐代文物备受广大游客瞩目;
…………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洛阳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认真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助力千年文脉赓续绵延。(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