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四方馆》《四海重明》《度华年》缺乏古韵,古装剧的“现代感”超标了?
搜狐娱乐
2024-08-29 01:57:55

搜狐娱乐专稿(小玉/文)

古装剧很多,但古韵不多?

以暑期档为例,《四方馆》人设介于古代与现代之间、《四海重明》插曲被指现代感太重、《度华年》台词充满现代用语......

从外在的服化置景、演员表演,到内在的剧情设定、主题思想,近年的古装剧时常收获“一股现代味”的评价。

追本溯源,这显然离不开古装剧题材变迁的影响,也与从业者的创作理念、水平有关。至于古装题材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是好是坏,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古偶当道 题材失衡

需要明确的是,古装剧对古韵的要求因项目而异。

将朝代特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装剧,通常会在各方面都很重视古韵的打造,包括服化置景要尽可能的贴合年代,剧情也由历史框架与虚构情节组成。

比如以唐代政治格局和志怪传说为蓝本的《唐朝诡事录》、脱胎于明朝一起重大税赋案件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将北宋市井经济与女性创业相结合的《梦华录》等。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至于架空背景的虚构故事,不一定以古韵为卖点。《护心》主动把“现代梗”融入仙侠世界,剧中的“七绝堂”功能类似翻版ChatGPT,通信产品取名作“爱凤”、“花为”等,反而有效贡献了笑点和话题。

而且,在近年的剧集市场上,古装题材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创作风潮尤为突出。这类古装剧仍以古代为背景,但会嫁接现代情境和移植现代观念,注重喜感与爽点的营造。

比如《庆余年》是现代青年改造封建社会、《卿卿日常》体现女性互助和自由恋爱,播出反响都很不错。在播的《四方馆》也可归属于此,只是该剧朝代指向明确,涉及唐朝真实存在的“外交机构”四方馆,与现代化人设、剧情和表演的结合并不全然适配,观感见仁见智。

不难发现,故事内容对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古装剧越来越缺乏古韵,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咎于题材失衡。

观众怀念的古装剧,大多属于四种题材,包括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改编,《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之类的历史正剧,以及戏说历史的《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武侠小说改编的95版《神雕侠侣》、97版《天龙八部》等。

这些题材所参考的原著和资料,会为剧集奠定深厚的历史底蕴。承制的主创团队文学素养也高,最终诞生了不少电视时代的经典之作,从而构成很多观众对于古装剧的传统印象。

随着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古装题材朝着讨好年轻受众、加重娱乐性质的方向进化,逐渐衍生出宫斗、穿越、仙侠、玄幻等细分类型。同时,受市场、审查、人才等重重因素影响,原先历史类的传统古装剧则在逐步收缩市场份额。

因此,尽管近年市面上的古装剧规模庞大,但占据主流的始终是古偶题材。

对比传统古装,这些古偶多由网络文学改编,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它们的故事背景以架空世界为主,选择严格考究和呈现古代特色的较少。加之制作阶段的粗制滥造情况突出,明显加剧着大众对于古装剧缺乏古韵的刻板印象。

理念匮乏 水平不足

古装剧的古韵缺失,也与从业者的创作理念和水平有关。

古韵的打造并非易事,编剧田野表示,“去考究具体朝代的资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现在大家都想赶快活、挣快钱,怎么方便怎么来的比较多。”

而古韵能否得到重视,主要取决于主导者们的态度。“在自上而下的制作模式里,制片人或者其他有话语权的主创认为这种题材的古装剧没必要做,或者做了也不用太认真,那么底下人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是主导者们有这个意识,希望做有古韵的古装剧,也愿意给予充足的预算才可行。”

但是,即使预算到位,创作水平不足同样无法实现理想效果。

近年来,古装剧对服化、置景、配乐等方面愈加重视,钟爱与传统文化结合也是值得肯定的现象。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剧集在故事、表演等软实力方面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进步。

可以说,创作人才的缺失也是客观限制。

田野提到,“前期剧本阶段的问题是市面上真正有历史文学素养的创作者非常少,整个古装剧市场,仅靠这些人根本无法支撑整体水平的提升。”

前不久,落地古装剧《度华年》被指台词太差,让人出戏。该剧在视觉呈现和服饰设计上力求达成魏晋时期的雅致古韵,但角色台词却给这种氛围感的营造拖了后腿。剧中不仅出现‌闺蜜、捡破烂、‌花钱买资源等大量现代用语,还存在不够简洁凝练和语病疏漏的问题。在田野看来,“这或许就是编剧文学素养不足的表现”。

年轻演员的表演同样被诟病良多。

表演指导杨旭认为,“古装剧对演员的要求要比现代剧更多,形体方面,由于受到古代服装、生活习惯、社会背景等文化因素的约束,人物的礼仪动作与现代人有很大区别;语言方面,古人说话的语调和用词也与现代人不同,演员要掌握生涩词句,也要做到口齿清晰和语意明确。”

然而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据他透露,“许多来我这里学习的演员都遇到过相关的瓶颈和困难,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杨旭表示,“古装剧主演进组前一般都会进行礼仪、台词等各方面的培训,如果他们的表现依旧不能让观众感受到古韵,那肯定是需要进行反思和更加努力的。”

同时,导演的问题也不该被忽略。杨旭认为,“(缺乏古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导演,有的演员其实很优秀,但缺少导演的正确引导。如果镜头运用只重视节奏,而不能体现好人物心理和情境,那么古韵也是很难营造的。”

古韵复兴 成果未知

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适合呈现古韵的古装题材或将迎来新的创作高潮。

首当其冲是重大历史题材剧的回暖。

近年有不少备案公示的项目,包括人物传记剧《铁马冰河入梦来》《张謇》《诸葛亮传》《风禾尽起张居正》《先生之风范仲淹传》等,历史传奇剧《故宫如梦》《大唐赋》《大汉赋》《太平年》《江山大同》等。

其次是仙侠剧表现乏力,具有朝代指向的落地古装剧受到更多头部演员的青睐。

目前处于制作阶段的项目充足,包括备案定位是古代传奇的《国色芳华》《珠帘玉幕》《蜀锦人家》《家业》等剧,以及《七夜雪》《英雄志》等古装武侠剧,《五福临门》《贵女》等古装爱情剧,《雨霖铃》《掌心》《清明上河图密码》等古装悬疑剧。

这类题材自带考究真实历史、贴合传统审美的要求,它们的兴盛自然有利于改善题材失衡的现状。

制片人成书书表示,“古装剧体系的多元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细分题材能够百花齐放,对应受众各取所需,缺乏古韵的吐槽声应当也会有所减弱。”

上述重大历史题材剧、落地古装剧的背后,基本都站着知名影视公司、实力幕后主创的身影,通过他们的动向也可见行业对于“古韵复兴”的积极态度。

很多从业者都期待看到更多拥有古韵的优质古装剧。

田野认为,“《甄嬛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有非常厉害的长尾效应,质量精良的传统古装剧不会过时,总能经久不衰的与观众产生真实情感上的互动。”

即使是架空背景的古装剧,制片人蔡雨潮觉得也不好完全放飞自我,“就算是虚构的世界观,也要让观众相信剧情和人物是能够在这个背景里存在的,情节、台词安排,演员仪态、语调等处处用心,出彩的机率总是更高些。”

不过,古装剧“古韵复兴”的成果如何,恐怕依旧是个未知数。多年来古装剧挥之不去的创作惯性,就是一盆浇下的凉水。

比如影视城的清一色塑料感取景、所谓遮盖瑕疵的高糊滤镜、亮如白昼且缺乏变化的打光、坚持半永久妆容和韩式演法的演员等,这些长久弱化着古装剧古韵的问题,反复被提及但一直在重复。

田野表示,“我只能说希望更多人可以重视起来,但行业以利益为驱动,这笔钱能躺着赚,可能很难有站起来努力的。”

成书书也表示,“观众还是太宽容了,希望业内能早日卷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