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在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20周年之际,今年东莞将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设在市博物馆新馆项目部,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以“共建博物馆之城,赋能运营新生态”为题,勾勒博物馆未来图景。
东江潮涌处,文脉新声起。从市中心广场上拔节生长的博物馆新地标,到文创与潮玩交织的博物馆联盟市集,从清华学人泛黄手札中的历史回响,到青白瓷器穿越千年的如玉风华,从博物馆开出的首份“心灵处方”,到市民捐赠传家宝时的赤子情怀……历史在此刻触手可及,文化于此处可亲可感。
“博物馆之城”的创新实践正给出关于博物馆未来的回答: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可以是文明的涵养者、社会的治愈者、城市的共生者。
●南方日报记者 马新杰
“博学东莞”朋友圈扩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5月18日,东莞展览馆推出“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展出130余名清华学人240余件珍贵手札及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等名家大师手札,为观众打开一扇走近清华学人的新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是东莞文博机构首次与国内顶尖高等学府文博场馆联合办展。展览作为“博学东莞”品牌展览,是“莞邑名贤传承计划”的重要展览项目,被列入东莞2025年文化强市重点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档案馆登记在册的莞籍清华学人共有252人。东莞石龙人张荫麟便是其中之一,梁启超赞其是“罕见的史学奇才”,陈寅恪称其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之第一人”,钱穆说“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
东莞展览馆宣教部主任温磊介绍,适逢张荫麟先生诞辰120周年,策展团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的基础上,特别增设“清华莞影”板块,聚焦莞籍清华学人群体,重点呈现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的学人风采,以“引进+原创”的策展模式,创新融合高校和地方人文资源,传播和弘扬莞邑名贤文化。
据悉,本次也是文博界首个系统梳理、专题展示张荫麟生平的展览。因张荫麟去世时恰逢社会动荡期,留下的资料有限。策展团队历时数月,多地走访,最终汇集了一批极具史料价值的珍品,包括张荫麟清华成绩单、张荫麟在赴美的船上给容庚提及赴美路线的信件、张荫麟在清华任教时的请假申请等。这些书信、档案是张荫麟一生足迹的有力实证资料,且均是首次公开展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是展览策展人。他表示,展览旨在探索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创新融合模式与互动传播路径,从而赓续中华历史文脉,为城市发展赋能。
5月19日,“光影岁月中的琉璃——玻璃的世界”展览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松山湖望野博物馆87件(套)古代玻璃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件(套)展品。
作为“博学东莞”品牌展览,“光影岁月中的琉璃——玻璃的世界”展览促成博物馆与重大平台合作,深度挖掘古代玻璃的多维文化内涵与物质特性,并融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前沿科研成果,以玻璃为载体,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观众可以从古代文明中感受工艺美学与科技智慧,可以在当代材料中感受科学的创新突破,直观了解材料科技对文化遗产研究的赋能作用。
此外,国内青白瓷器型最全展览“唯我青白——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精品展”也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开幕。210件(套)宋元时期珍品中,部分展品为首次公开亮相,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学术价值。
市民和瓷器收藏家走进展厅,在琴音和茶香中欣赏被称为“瓷中玉,玉中瓷”的青白瓷。
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副馆长刘建辉表示,展览是东莞与景德镇两地深化文旅合作、推动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成果,旨在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以文明对话促进“人文湾区”建设。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柴立民也期待与更多东莞本地文博机构携手,深挖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让传统技艺与人文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
博物馆开展文化疗愈活动
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部样板间二楼的绿植之间,一场心灵与梅瓶的自由交流,带领观众从心理疗愈中汲取能量。
这是东莞市博物馆联合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推出的全新博物馆疗愈项目——“梅瓶的后现代生活”文化疗愈活动。
活动现场,多个形状不同的梅瓶放置桌上,其间插着数枝梅花,向外自由地延伸,让人想到东莞市博物馆的“明星”文物——明代白釉贴花折枝花卉纹兽钮盖梅瓶。优美的造型、宁静的卵白釉、充满自然气息的纹饰、鲜有人知的制作工艺,让这对梅瓶显得与众不同。
从梅瓶出发,东莞市博物馆社教工作者与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带领市民,一步步开展白釉探索、梅瓶触摸、自我觉察分享,最后进入梅瓶DIY,感受博物馆里的艺术疗愈。
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畦表示,文物的视觉与触觉维度都会影响人的情绪,活动中馆藏梅瓶作为情感体验的“触发器”及情绪投射的“容器”,在“正念减压疗法”下,可以帮助市民回到当下、觉知此刻,在DIY中表达自己,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一个小时时间里,年龄各异的观众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打开自己,完成创作。有人在梅瓶上绘满梅花,有人将梅瓶涂满黑色颜料并画上水墨画,有人画上自己喜欢的草莓熊、小猫等元素,也有人用手工黏土做出立体梅花。
“这是我今天做的梅瓶,说实话不是特别好看,有的地方不是很完美,但是我觉得只要自己喜欢,自己能接受就好了。”
“我不太会画画,看到黏土我就想着把花朵创作出来,贴上去也挺有美感。”
“我画的梅瓶确实一般般,但是我在画的过程中很开心、很放松,我觉得我的梅瓶是最漂亮、最独一无二的。”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社会心理服务办公室主任助理、中级心理治疗师余静雅认为,观众这些最真实的反馈恰好印证了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我们不需要去追求完美,我们自己喜欢也是一个非常棒的状态。”
“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博物馆疗愈的治疗方案也是有科研数据支撑的,在博物馆疗愈的过程中,很多人的心理状况是比较稳定的。”余静雅认为,博物馆和艺术疗愈的结合可以开辟出新的治疗形态。一方面,把心理疗愈搬进博物馆去,观众在触觉、视觉、知觉和想象的作用下可以和自己的情绪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疗愈稳定情绪;另一方面,把博物馆展览搬进医院,患者也可以在休息和候诊时观看欣赏,缓解焦虑。
在棠美术馆,数百名市民走进“你也是自己的星星——小林漫画疗愈展”,感受笔触里的温暖和力量。
这是东莞博物馆联盟全新巡展的首站。展览展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客座教授林帝浣219幅作品,让文化空间变成充满温暖和治愈力量的艺术疗愈空间,带领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寻找星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偶尔做大人,时常做自己”“活着的花,有一万种开法”“人生的游戏里没有失败,只有经验值”……走进展厅,最熟悉的小林漫画依然动人。这些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与感动,也蕴含简单朴素的人生道理的画作,吸引着市民们拍照分享。
展览现场,一位市民和好友一起观展。她说:“这些文字刚看的时候感觉像心灵鸡汤,但是配上画面立马就不一样了。画面和文字的结合真的感觉触碰到我的内心,不仅有疗愈,还能引起一点深思。”她补充道,虽然只是偶然进来,但展览真的给了她一个大惊喜。
共建共融让博物馆充满活力
自2023年成立以来,东莞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已从21家发展至35家。5月18日,东莞博物馆联盟为35家成员单位授牌。近20家博物馆及相关文化企业共同组成文创市集,在国际博物馆日掀起了一场文化创新浪潮。
在东莞市博物馆摊位上,明代绿釉陶鹅化身呆萌毛绒玩偶,搭配趣味拓印体验,让馆藏文物焕发新生;东莞展览馆的集章互动与徽章DIY,将城市记忆转化为可收藏的创意文创;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通过莞草编织体验活动,让莞邑历史生动可感;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石龙镇博物馆也在集市上带来了诸多特色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注意。
非国有博物馆的摊位也惊喜满满。成铭热熔胶博物馆带来历时三年编撰的行业书籍,唯美陶瓷博物馆开放瓷雕体验,福木源紫檀博物馆带来精美紫檀首饰,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茶器美学,让市民了解东莞各类博物馆的特色。
当天,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还举办了首个市民开放日。市民走进新馆工地现场,一睹这座湾区文化新地标的雏形。“好想看装修好的样子。”走进工地,小朋友便感慨道。另一边,家长正举起手机,记录下新馆的建设“进度条”。
作为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之一,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选址东莞市中心广场,投资8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由何镜堂院士团队领衔设计。
5月1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目前,新馆建设正全面转入室内外装修与展陈布置环节,预计2026年10月开馆。
未来,这座融合着岭南元素与现代钢结构的建筑,将陈列穿越千年的莞邑文物,成为大湾区文化版图的重要坐标,为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东莞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博物馆日,东莞还让一批藏品捐赠者走到“聚光灯”下。当天,东莞市博物馆举办今年第二次捐赠仪式。自1月18日举办以来,短短4个月时间,东莞市博物馆又收到了19位捐赠者捐赠的578件藏品。
广州市艺术品收藏家协会会长梁巨涛作为捐赠者代表分享了捐赠初衷。他认为,藏品保护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它放到具有专业展陈功能的博物馆,博物馆可以让藏品的社会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他希望与东莞乃至大湾区的观众共鉴、共享藏品,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表示,博物馆的未来应是社会共建的未来,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藏品是见证历史与延续文脉的主要载体。来自各方捐赠的藏品是社会共建博物馆的具体实践,这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宝贵机会,“期待各界人士能够积极向博物馆提供捐赠线索,集合社会力量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
当天,来自广州的市民温志澄也来到活动现场,当场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批明信片和一件油灯。今年79岁的温志澄,经常在闲暇时前往大湾区各个博物馆参观。
本次是温志澄第二次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他说,他已有近20年的收藏习惯,“我就收藏了一点点,我问博物馆要不要,捐给博物馆好过放在家里!”在他印象里,近年来博物馆变化很大,他希望东莞的博物馆可以越办越好,期待东莞市博物馆新馆的建成。
■延伸
东莞揽回多项
文博省级大奖
5月15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韶关启动,现场颁发了多项文博省级大奖。
在第五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评选中,东莞2项展览获评“第五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3项展览获评单项奖,占全部奖项的1/4,居全省前列。
其中,东莞市博物馆《莞·藏——100件文物里的东莞故事(第一季)》、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自是花中第一流——东莞馆藏居巢居廉绘画精品特展》,获评“第五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在单项奖中,东莞展览馆《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获评最佳选题奖,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瓷·变——明末清初青花瓷精品展》获评最佳海报奖,石龙镇博物馆《狮王争霸 龙狮贺岁——岭南醒狮文化特展》获评最佳活力奖。
此次获奖展览均为“博学东莞”品牌原创精品展览。东莞市文广旅体局表示,“博学东莞”品牌展览着重展现和传播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文物讲故事、以展览现精神,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配套社教活动实现文化遗产的多元阐释传播,扩大社会效应和传播效果,着力打造现象级文化大展。展览活动广受观众关注和好评,展现了东莞文博单位一直坚持的“文化解读、审美欣赏”的策展理念,文物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展览叙事体系,以及体系化、精品化的活动策划能力。
可园博物馆获评“广东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的精神世界展》获评广东省2025年“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本次也是该馆第五次获此奖项。
此外,在第二届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暨全国“博协杯”选拔赛中,可园博物馆讲解员韩慧妤、鸦片战争博物馆讲解员彭镜源获专业组三等奖,东莞展览馆志愿讲解员曹宏获志愿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