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器立“心”,为智能赋“理”
■中国军网记者 张晓君 危乔巧 杨滨华
走出家门,自动驾驶汽车缓缓驶来迎接;多只机器狗行走在乌镇的大街小巷,为互联网大会保驾护航;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人形机器人展区,一款融合了传感、控制、信息耦合、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外骨骼机器人,协助体验者非常轻松地拎起50斤重的水袋……从昔日的科幻,到如今的现实,2024年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人工智能浪潮汹涌澎湃。
一辆无人驾驶小巴士行驶在乌镇街头接送乘客。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给世界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避免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恶用,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而不是成为刺向人类文明的尖刀?世界各国的人们期待着答案。
在11月20日下午举行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要倡导发展人工智能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以人为本、向善而行。
11月20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这一共识,集中体现了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主题:“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与人类历史上开发、运用的各种工具、机器一样,都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能力提升甚至跃迁了,运用这种能力造成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大,“向善”还是“作恶”就不能全凭一念之间。唯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努力构建普惠繁荣、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借助人类文明的“工具箱”,应对人工智能这个“科技变量”,才能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找到正确的道路,有效回应各方对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关切。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这么一段话令人震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者达人所不达,智者见人所未见。各国有识之士齐聚乌镇,要做的就是为机器立“心”,立一颗有温度、有感情,向上向善的火热之“心”。这颗“心”,是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奔赴,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人类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数字文明新未来。
世界各国还要为智能赋“理”,赋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互联网,让“同球共济”成为可能。从2014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连续举办,各方智慧共识不断凝聚,数字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和《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等一系列重要成果,越来越多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内,人形机器人的迎客舞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科技革命总是百舸争流,但世界各国从来命运与共。流淌千年而绵延不绝的乌镇之水,向世界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携手世界,如同乌镇的桥,跨越时空的距离,携山河湖海之利,一起走向更加美好向上的未来!
编辑:张诗梦
编审:李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