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原地区,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从史前时期的文明孕育,到夏商时期早期国家的建立,再到两周时期礼仪规制的完善,直至汉唐时期帝国一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历史文化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辉煌历程。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所在,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源泉。对中原历史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学观察,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史前时期:文明的孕育与汇聚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早期文明的孕育
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包括今河南全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南部地区。其处于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以山地、低山丘陵、平原地貌为主,河流、湖泊纵横,在平原地带因河流泛滥形成广阔的潮土、垆土分布区,且位于季风区中部,气候适宜。这些自然条件为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是早期文明孕育的摇篮。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发展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孕育阶段。以河南许昌灵井、安阳小南海、新密李家沟,山西沁水下川、吉县柿子滩,河北阳原于家沟等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蓬勃发展,在环嵩山地区、泥河湾盆地形成密集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址群。这些遗址中细石器工具的广泛使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广谱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先民们的生产方式,为早期农业起源奠定了基础。
(三)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经过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发展,在中原地区的环嵩山与冀南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磁山文化聚落群,周边地区分布着关中、汉中的老官台文化,鄂西峡江、长江中游地区的城背溪、皂市下层、彭头山文化等。裴李岗文化发展水平最为成熟和全面,以嵩山为中心遍布河南全境,其聚落布局、墓地制度和出土器物都显示出内部高度的一致性,展现出早期中原文化的聚合力。同时,裴李岗文化的扩张性和生业模式的多元化,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其文化因素传播到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海岱地区,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仰韶文化时期文化圈的形成与扩张
在裴李岗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在其中期基本形成了早期“华夏文化圈”。仰韶文化早期前段遗存因文化源头、分布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可划分为不同地方类型,但都保留了裴李岗文化的部分特点。仰韶文化早期后段遗存增多,在此基础上又向周边扩展,促进了与周邻文化的交流及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互动,强化了自身文化凝聚力。到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迅速崛起,其分布地域广泛,影响范围扩及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小珠山中层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淮河流域的侯家寨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等,成为史前时代中国境内分布范围最大、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庙底沟类型陶鼎与花瓣纹彩陶纹样,成为“中华文明”的物化表征。
(五)龙山时代早期的发展与晚期都邑的出现
龙山时代早期,豫西、晋南、豫中地区在原有仰韶文化基础上分别发展起庙沟二期文化和大河村五期文化,可见东方大汶口文化和南方屈家岭晚期、石家河早期文化的因素,但其文化主体仍处于上升阶段。到龙山时代晚期,具有标志性的早期都邑性质大型城址开始出现,如陶寺城址,其有贵族、平民居住区和墓葬区之分,还有高等级宫室建筑以及手工业作坊区、仓储区、大型祭祀或礼仪性遗存等。此外,嵩山地区与豫东北濮阳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城址群以及夏代早中期的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 2500 - 前 2100 年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政治中心图景。
三、夏商时期:早期国家的文明核心
(一)夏王朝的崛起与都邑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地处“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率先进入王国时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权国家——夏王朝,其政治中心围绕中岳嵩山分布。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可作为夏代早中晚三个都邑遗址。王城岗遗址发现大型城址,有学者认为小城可能为“鲧作城”,大城可能是“禹都阳城”,推断其可能是夏王朝最早都邑。新砦城址具有多重防御设施、高规格建筑、高等级遗物,且与文献记载地望相符,指向夏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有严谨的规划布局,包括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贵族聚居区等,发现了大规模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群,其宫城及宫庙建筑遗址对中国古代都城文化影响深远。
(二)商代都城的发展与扩张
考古发现的商代都城遗址有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殷墟遗址,均在中原境内。郑州商城遗址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可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外城之间有重要手工业作坊区,宫殿区位于内城内中部偏北和东北部一带。偃师商城遗址由郭城、宫城及府库等部分组成,宫城位于城址南部偏中,有“左庙右殿”的格局。洹北商城遗址宫城位于城址中部偏南处,发现有大范围夯土建筑基址。传统所说的殷墟遗址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在洹河南岸,洹河北岸侯家庄、武官村北为王陵区,殷墟王陵区是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王陵,其丧葬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可释读的系统文字,奠定了汉字基础,佐证了《史记》对商王世系的记载,也反证出《史记》有关夏王朝历史记载的可信性,由此可知夏商时代的中原历史文化是可信的。
四、两周时期:“天下之中”的礼仪规制
(一)西周时期的分封与“天下之中”思想
西周灭商后,在中原地区分封诸侯,重要诸侯国集中于此,与文献记载西周城市分布一致。“天下之中”的礼仪规制思想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末期的部分遗址,在夏商时期已存在,西周初年全面形成。周公营建洛邑成周,洛阳成为西周东都,中原确定为“天下之中”,确立了中原历史文化的“国家主导文化”与华夏的“根文化”地位,具有重要政治和文化意义。成周城遗址在今洛阳瀍河两岸,分布有多种遗迹,兴盛于西周早、中期。
(二)西周时期的丧葬与礼制
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晋侯墓地、虢国墓地、应国墓地等再现了“公墓”“邦墓”两种族葬墓地制度。西周时期贵族墓可能已出现墓上建筑或封土,封土墓对后世墓葬制度影响深远。西周时代的礼制率先在中原地区发展与形成,鼎作为重要礼器得到进一步发展,三门峡虢国墓地随葬列鼎符合列鼎制,标志其发展成熟。礼乐是礼制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编磬等反映了当时成熟的礼乐制度。玉礼器的发展体现在葬玉变化上,西周晚期晋侯墓地、虢国墓地等发现的缀玉覆面直接影响战国秦汉时代帝王及高等级贵族陵墓的礼制。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居于先进水平,北窑西周铸铜作坊代表了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其北部邙山南麓的西周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礼器和原始瓷器体现了当时工艺水平,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柄铁剑等将我国人工冶铁起始年代上溯至西周晚期。
(三)东周时期的城址与墓葬
东周时期的中原地区即三晋两周地区,春秋时期是东周王室王畿所在,有晋、卫、郑等姬姓诸侯国,诸多思想家奔赴此地施展政治抱负。东周时期城址分布密集,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城有东周王城、郑韩故城、晋都新田、曲阜鲁国故城等。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列国都城一般为两城制,宫殿区位于地势较高区域,宫城地位上升、宗庙地位下降,反映了地缘政治加强和血缘政治减弱。中原地区春秋时期诸侯国君墓葬大多位于城内,战国时期列国公墓大都远离都城,设置独立陵区。封土墓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战国时期一些大型墓葬还有墓上建筑。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的丧葬制度开启了此后两千年帝国时代新的丧葬文化先河。东周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技术继续发展,如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体现了多元化文化风格和高超的铸造工艺,韩国的冶铸铁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遗物证明了其生铁冶炼工艺先进。
五、汉唐时期:帝国一统文化的基因库
(一)秦汉时期都城的发展与演变
自秦汉时代开始,中国进入帝国时代,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并发展。秦咸阳城以渭河为界分为渭北和渭南两部分,渭北为主体,渭南在战国晚期开始营建,秦代大规模建设但未完成阿房宫。汉长安城是帝国时代第一座都城,其与王国时代都城布局形制变化体现在城门、未央宫布局、“面朝后市”和“左祖右社”格局等方面。东汉雒阳城继承汉长安城“一门三道”制度,宫殿主要为南宫与北宫,形成都城“坐北朝南”方向,对后世都城布局影响深远。太学遗址出土的“熹平石经”意义重大。孝文帝徙都洛阳,北魏洛阳城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组成“三重城”,这种都城形制一直为后世封建王朝所遵循。北魏洛阳城宫城正殿太极殿始建于曹魏,宫城南门阊阖门开启了后世都城宫城正门形制先河,市场位置改变了传统“面朝后市”布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与佛教发展
邺南城紧邻邺北城而建,设计以北魏洛阳城为“模本”,以朱明门大街为中轴线,有三出阙形制的门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是中世纪都城典型代表,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布局规整,以宫城承天门 - 皇城朱雀门 - 郭城明德门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城内有大量宗教寺院。隋唐洛阳城是东都,武则天执政时地位重要,宫城位于郭城西北隅,与皇城毗连,武则天明堂遗址有独特建筑形式,外郭城城门多为三个门道,里坊布局影响深远。
(三)汉唐时期的陵墓制度
自战国时代开启、西汉时期全面形成的“陵墓若都邑”“事死如事生”思想对后世影响重大。西汉帝陵陵园模仿长安城,东汉雒阳城布局形制变化导致帝陵制度重大改变,如地宫墓道数量变化、陵园朝向改变、帝后合葬制度变化、石像生使用等,东汉明帝时期确立的上陵之礼强化了皇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帝陵继承东汉因素,如宣武帝景陵体现出汉化特点。中原地区的陵寝制度随着西晋南迁传播至南方地区。位于中原核心地区的巩义宋陵集汉唐帝陵之大成,在封土形式、帝后陵园制度、陵寝建筑等方面多有承袭。
六、结论
中原历史文化从史前时期的文明曙光,到夏商时期国家文明的初现,再到两周时期礼仪规制的成熟,直至汉唐时期帝国一统文化的辉煌,贯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它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通过考古学的观察,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原历史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特征,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过去的辉煌,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深刻的启示,我们应重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原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进一步揭示中原历史文化更多的奥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