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同质化严重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如何辨别好坏?
文化产业评论
2024-10-17 23:51:13

第4362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点上方蓝字「三川汇文化科技」关注并星标

对于行业来说:

沉浸式的一万种表达形式

沉浸式细分业态拓展

沉浸式的技术创新

归根到底都导向了商业的本质——

哪些沉浸式项目在赚钱?

重投入、重运营的项目何时才能回本?

当国潮崛起,传统空间如何用传统文化实现新的表达?

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带来新的业态跨界?

好项目在哪里,如何触达好项目?

作为行业内顶尖论坛,2024年,在经过五年的发展,中国沉浸产业发展论坛正式转型为“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将于10月24日在南京牛首山希尔顿酒店盛大开幕,邀您再度携手!

作为“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的核心单元之一,“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与南京文投集团共同主办,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都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将聚焦沉浸式演艺、线下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展示等前沿领域,探讨技术革新、文化传播、体验升级及业态创新的实践与应用。

作者 | 范瑛杰(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三川汇文化科技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沉浸式体验迅速崛起,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先锋领域。

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体验穿越大唐,一览“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唐美景;

在长沙文和友穿越回“80年代”,感受老长沙巷子里的浓浓烟火气;

在沉浸式剧本杀游戏中来一场角色扮演,通过读本、探案、推理的全过程获得趣味性、互动性的难忘体验等等......

这类沉浸式项目凭借强烈的感官冲击与互动性体验,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热烈追捧。无论是在科技感十足的光影秀,还是在虚拟现实与现实场景交融的沉浸式展览,观众通过全方位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享受了一场场心灵的盛宴。

“万物皆可沉浸”带来沉浸产业的发展繁荣。

然而,随着技术的迅猛进步和市场的急速膨胀,沉浸式项目也逐渐陷入了同质化的泥沼。千篇一律的感官体验逐渐消磨了观众的热情,令人不禁反思:沉浸式项目的未来究竟何在?如何打破这一同质化的桎梏,为每一次体验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为何沉浸式项目同质化,却依然可以取得成功?

沉浸式项目的迅速崛起并非偶然。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提出的“自恋主义文化”正好捕捉了大流行中人们的心理状态。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和日益疏离的社会氛围,人们逐渐失去了与外界的“共鸣”,不再关注过去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是转向了对当下自我的满足与即时刺激的追求。

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沉浸式项目作为一种感官体验与自我表达的结合体,恰好契合了大众的需求,即便这些项目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

1. 即时的感官满足与社交媒体的推动力

沉浸式项目通过强大的视觉景观、环绕式的音效和触觉体验,瞬间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与传统文化体验不同,这些项目的主打卖点并不是内容的深度,而是其瞬时的冲击力和感官刺激。许多同质化的沉浸式项目通过炫目的光影效果、环绕式的音乐以及精心设计的互动场景,营造了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了人们在当下的自我需求,创造了一种短暂却强烈的沉浸体验。

沉浸式项目往往为观众提供了高度“拍照友好”的空间——无论是壮观的视觉背景还是华丽的场景布置,都成了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我的完美背景。在“点赞文化”主导的社交媒体环境中,人们通过照片和视频的分享,寻求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以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雨屋”展览为例,它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展现了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通过技术实现的沉浸式展览,观众可以在室内走过倾盆大雨的环境却保持全身干爽。这种奇妙的体验不仅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带来了独特的“反直觉”感受,让人对技术的力量感到惊叹。

△图片来源m.digitaling.com/articles/46414.html

然而,正是这种瞬时的感官满足,吸引了大量观众拍照打卡,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类项目通过打造适合拍照的场景、营造炫目的视觉效果,满足了现代人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我、获取他人认同的需求。

2. 心理避难所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人们内心渴望逃避现实的不确定性,沉浸式项目为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难所”。通过脱离日常生活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和焦虑,沉浸在一种虚拟的、可控的感官世界中。同质化的项目虽然缺乏创意和深度,但它们提供的简单而即时的体验,正是观众在不安时期所需求的心灵慰藉。

大多数同质化沉浸项目并未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是将各类符号、图像简单堆叠在一起。虽然这些项目并未赋予文化新的语境或理解,却依旧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因为观众对文化的需求往往不是来自深刻的历史或艺术理解,而是源于其象征性和符号性,这种形式上的文化堆砌便能激发一定的情感共鸣。

因此,尽管同质化现象明显,沉浸式项目同质化趋势下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源于项目本身的创新性,而是符合了观众在特定社会心理状态下的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这种依赖感官刺激和社交媒体驱动的项目逐渐失去了其吸引力,观众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自我认同,这也预示着未来沉浸式项目必须寻求突破同质化困境的新方向。

二、“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的探索

沉浸式项目同质化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内容的重复,更在于体验方式、技术应用的趋同。而10月24日即将到来的,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南京文投集团主办的,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都云(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正以其广阔的视野与深度的探索为这一领域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1. 从“技术炫技”到“技术赋能”的转变

“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不仅是技术展示的平台,更是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实验场。在同质化的沉浸式项目中,许多开发者往往过度依赖视觉冲击力,忽略了技术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活动通过邀请来自行业的技术专家与文化创意领袖,展示如何让技术不仅成为“炫技”的手段,更能赋能文化叙事、丰富体验层次。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如何深入文化创作,成为打破同质化的重要工具。

活动还将展示如何将技术转变为文化叙事的驱动力,推动沉浸式项目打破同质化。未来的项目将注重情感共鸣和文化传承,引导开发者重新思考技术在文化表达中的重要性。例如,博新全宇宙创始人、LWA卢瓦文化首席执行官唐祎程,将分享“LBE大空间技术如何重塑沉浸式体验”,风语筑副总经理兼总策划师、新文旅研究院院长宋晓东将着重探讨“《梦回圆明园》VR大空间的风语筑实践”。活动将确保现场参会者不仅了解技术的前沿动态,更能获得将其应用于文化项目创作的实用内容。

2. 多学科融合带来的创意火花

活动还强调多学科的跨界合作。此次“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上,艺术家、科技专家、社会学者将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跨界合作打破沉浸式项目的创新瓶颈。通过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新的叙事手法、表现形式得以发掘,文化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呈现,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达。

活动通过不同领域的操盘手分享,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创意总监费俊分享“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幻鲨文化创始人、重庆国际光影艺术节联合策展人龚震分享“数字艺术的大空间呈现”;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秋童分享“遇见博物馆,打造综合性文旅空间”等。

观众将见证文化艺术如何与科技融合,从而形成更为立体、互动性更强的体验。圆桌对话环节将进一步探讨数字化背景下沉浸产业的创新趋势,帮助现场参会者理解如何将创意与技术结合,实现沉浸式项目的新突破。

通过促进跨界合作与创新,“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助力解决沉浸式项目同质化问题,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

3. 打造沉浸式项目的“内容灵魂”

同质化的沉浸式项目往往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致力于让沉浸式项目重新拥有“内容的灵魂”。活动将展示一系列结合地方文化、历史故事、民族传统的成功案例,诸如《大梦·红楼》《梦回圆明园》《苍兰诀》《唐宫夜宴》《山海空间》《奇遇三星堆》《“喜事”系列》等等,强调如何在沉浸式项目中融入独特的文化叙事,打破以往仅依赖视觉冲击的单调体验。

比如,通过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或传说,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能够让观众不仅仅是在体验感官刺激,而是在参与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沉浸式文化旅程”。这些深具文化厚度的项目,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创新的渴望,更能够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从而提升项目的长远生命力。

此外,活动也会发布“十大沉浸式演艺项目案例”“十大线下大空间项目案例”“十大沉浸式展览展示项目案例”榜单,这些案例将为与会者提供丰富的参考,激发更多创新灵感。(点击查看征集详情)

4. AI驱动的个性化体验

活动还将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沉浸式项目的个性化与互动性。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观众可以在项目中选择不同的剧情走向,甚至影响故事的发展,进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同时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项目能够针对观众偏好提供定制化体验方案。这种转变不仅提升项目吸引力,还增强观众参与感,形成长期的用户粘性。

观众不再是一次性体验者,而是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方可以通过社群运营、后续互动等方式,构建沉浸式项目的长期生态系统。

结语

在沉浸式体验日益普及的背景下,10月24日南京的“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沉浸式文旅&VR大空间业态汇”将为我们提供业内顶级的内容核爆,不仅有助于提升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价值,也为项目开发者提供新的思路,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种嘉宾云集的行业闭门探讨活动,放眼全国,非常罕见!

期待你的到来,共襄盛举!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升级的“童年回忆”球幕影院,在沉浸文旅赛道越战越勇

☉沉浸式惊吓空间,主题乐园与游客的共同「突破口」

☉沉浸式剧场的商业逻辑:投资热土还是创业泡沫?

推荐收听

拥挤的影视+AI赛道,为何是AI短剧率先跑出圈?

电视频道纷纷关停,是广电改革之策还是衰退标志?

欣悟空灵境:文旅科技融合进入AI互动娱乐新阶段

又出新神器!AI如何重塑人类的听觉世界?

25份AI Agent研报合集!揭秘智能体发展图谱(免费下载)

沉浸式惊吓空间,主题乐园与游客的共同「突破口」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三川汇文化科技】已运维4000多期(持续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三川汇文化科技】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三川汇文化科技」,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范瑛杰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