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9-26 10:29: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是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重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关键。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总结和社会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创新,也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出的路线图和方向标。近些年来,教育、科技、人才系统推进、一体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形成了多方面协同的经验和成果,但要实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还需要从系统观念和中国实际出发,加强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作出统筹安排,进一步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功能的整体发挥,进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面临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优先发展教育”“人才是第一资源”等理念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得到确立和巩固,与此相匹配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日益在实践层面上得到探索和发展。从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到科教领导小组机制,从人才的分部门管理到党管人才和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与各部门管理相结合,从策略层面的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到战略层面的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但从目前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如何加强的问题。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人才的“双向奔赴”,建立综合性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地方“产业研究院”等做法日益成熟,并在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就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更高标准来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适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建立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战略支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支撑科技创新的重大科技设施还有待完善,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率也有待提升。一方面,研发人员增速放缓,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平均增速还需提升,“诺奖级”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数量不足,人才创新能力短板突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性薄弱。另一方面,人才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衡,与产业匹配度不够高。科技创新力量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用人主体和人才缺乏自主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尚存在痛点、堵点,人才制度体系还有结构性短板,部分政策精准性不强、应需性不足、集成性不高。总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推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等方面尚未发挥出更好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战略支撑作用的针对性和效能性。

第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协同匹配程度如何提高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各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教育领域,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双高计划”实施、产业学院、校地合作等取得显著成绩;在科技领域,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原创成果,探月探火探空探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育种、6G卫星等高新技术迎来历史性突破;在人才领域,形成了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学家、高技能人才结构日益完善、国内育才与国际引才相结合的系列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一定程度存在着教育、科技发展大而不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专业与创新需求旺盛的产业集群匹配度不够高、科技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不突出,人才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不够突出,科技成果有效专利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有待增强等问题。因此,如何发挥高水平大学专业设置与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的动态适应性,提高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协同性、互促性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也是我们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政策供给如何精准发力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全国人才会议等,进一步部署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工作,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各省、市、区也相继出台了配套实施政策与方案,以江苏省为例,近些年就陆续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人才新政26条”)、《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力度大、含金量高、突破性强的重大政策,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知识产权”等作出系列重大部署,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从全国总体情况看,部分政策的精准性不够、应需性不足、集成性不高导致一些痼疾难以根治,如人才评价的“五唯”问题、科技人员非业务行为减负问题、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建设问题等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同时,在对政策的诠释与理解、实施与落地等方面,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策预期效应的衰减问题。对此,亟须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框架下,强化有效政策的充分供给、无缝对接和切实落实。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要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瓶颈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作出统筹安排,聚焦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协同发展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效能发挥,加大改革力度与强度。

第一,要进一步整体筹划,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系统性。在关注教育、科技、人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同时,还要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的有机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更要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与社会密切关联的各要素组成的庞大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如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重大事项、战略事项的决策机制,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的经济保障与调节机制,工业、农业、国防等部门的需求发掘与协调机制,人大、政协等机构的协商机制,宣传、广播、电视、网管等部门的文化引导机制等。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同时又要跳出教育、科技、人才部门,从社会全局来看待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努力形成全面支持创新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

第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引领性。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基于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的同时,纠正和改变一切不适用强国建设的教育观、人才观、创新观等,加强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营造更为有利于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社会文化,以更好地指导和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第三,要进一步破解难点,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实效性。要全面梳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系统分析现有体制机制的整体效能发挥情况,查找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的痛点、堵点问题,要关注到各种不良现象对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的消解力,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优化政策的落实机制和调适机制,以提高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政策的针对性、突破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张玲报纸 张黎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