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物质奖励常常被家长们用作激励孩子的一种手段。然而,当这种方式过度使用,甚至让孩子对物质奖励成瘾时,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便浮现出来:孩子的内驱力究竟何去何从?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孩子的内驱力就如同这把火,是他们主动追求知识、成长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源泉。它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促使他们在没有外在奖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挑战自我。但当物质奖励成为孩子行动的主要驱动力时,这把火可能会逐渐变得微弱,甚至有熄灭的危险。
起初,物质奖励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比如,家长承诺孩子如果考试取得好成绩就给予一个新的玩具或者一定数量的零花钱。为了得到心仪的奖励,孩子可能会在短期内更加努力地学习,认真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这种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短期内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务。然而,如果长期依赖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孩子可能会将学习等行为仅仅视为获取物质奖励的手段,而忽略了行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不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兴趣或者对自身成长的追求而努力,而是为了得到奖励而被动地行动。例如,一个孩子为了得到一部手机而努力学习数学,但当他得到手机后,可能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热情,因为他的目标只是手机,而不是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这样一来,一旦没有了物质奖励,孩子就很难主动去学习或者从事其他有益的活动。他们的内驱力被物质奖励所掩盖,难以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和主动性。
物质奖励成瘾还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功利性的价值观。他们会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相应的物质回报,从而忽视了努力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这种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等方面。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他们可能会只关注自己能得到什么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团队的整体目标和合作的意义。在职业选择上,可能会只看重薪资待遇等物质条件,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此外,过度依赖物质奖励还可能让孩子变得贪婪和不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奖励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普通的奖励可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不仅会给家长带来经济压力,也会让孩子陷入一种不断追求物质的恶性循环中。例如,孩子一开始可能会因为一颗糖果而努力表现,但后来可能会要求更昂贵的玩具或者电子产品。当家长无法满足他们越来越高的要求时,孩子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物质奖励的依赖,重新找回内驱力呢?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兴趣。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喜好,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和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机会。例如,如果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画展、参加绘画培训班,让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当孩子真正热爱一件事情时,他们会更愿意主动去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不需要外在的物质奖励来驱动。
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当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付出努力时,无论结果如何,家长都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努力是被认可和赞赏的,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比如,孩子在努力练习钢琴的过程中,虽然可能没有在比赛中获奖,但家长可以表扬他们的坚持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们会更有动力继续努力。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如果家长自己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知识、品德、健康等内在价值的追求,让孩子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享受。例如,家长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书籍、学习新技能等行为,向孩子传递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和理想。让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要努力,以及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孩子有了清晰的目标和理想时,他们会更有方向感和动力去为之奋斗。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的,如在本学期内提高某科成绩;也可以是长期的,如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或科学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目标的设定,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让孩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内驱力。
“物质奖励成瘾” 可能会让孩子的内驱力迷失方向,但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兴趣、肯定努力、以身作则和树立目标等方式,引导孩子重新找回内在的动力。让孩子明白,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来自于内心的渴望和追求,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诱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充满激情和动力地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们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内心的内驱力,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不断进取的学习者和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