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慵懒地洒在午后的小院里,孩子正躺在摇椅上,沉浸在一本讲述古老神话故事的书籍中。他时而为书中英雄的壮举而惊叹,时而因奇幻的情节而忍俊不禁。旁边的奶奶微笑着看着他,没有丝毫的催促,哪怕那些神话故事与孩子的学业看似并无直接关联。这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恰是教育中一种被忽视却又极为珍贵的体现 —— 允许孩子做 “无用的事”,读 “无用的书”。
“功利是一部机器的目的和检验机器价值的根据,而善良只是人的目的和意愿。” 休谟的这句名言从侧面反映出,如果教育仅仅追求功利性的目的,如单纯为了提高成绩、升学等,那么将会忽略孩子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思想个体的全面发展。孩子的成长不应被局限在功利的框架内,做一些看似 “无用的事”,如在雨中漫步感受自然的气息、用画笔涂鸦心中的幻想世界、蹲在墙角观察蚂蚁搬家的奇妙,这些看似无实际用途的行为,实则是在滋养孩子的灵性与创造力。例如,当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戏时,他们可能会对四季的更迭、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产生好奇,这种好奇会激发他们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世界的热爱之情。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的话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趣味。读 “无用的书” 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那些文学名著、诗歌散文、科幻奇幻作品,可能不会直接提升孩子的考试分数,但却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就像读《小王子》,孩子能在简单而深刻的故事中领悟到关于友谊、爱情、责任的真谛;读《海底两万里》,能激发孩子对未知海洋世界的无限遐想和探索欲望。这些书籍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情感上更加细腻,思想上更加深邃。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允许孩子做 “无用之事”,读 “无用之书”,正是在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当孩子在闲暇时光摆弄一些旧物件,尝试将它们组合成新的小发明时,他们是在创造美;当他们阅读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时,也是在感受美。这种对美的感知与创造,会伴随孩子一生,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纯净而富有诗意的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的话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重要性。在教育中,我们不能用单一的功利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和阅读选择。孩子在做 “无用之事” 和读 “无用之书” 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感动、启发,是无法用成绩或其他功利性指标来量化的。例如,孩子可能因为痴迷于一本漫画书而开始尝试自己创作漫画,这种源于兴趣的创作冲动可能会引领他们走向艺术创作的道路,成为他们未来独特的才能和追求。
教育不应是一条狭窄的功利赛道,而应是一片广阔的成长天地。允许孩子做 “无用的事”,读 “无用的牌”,是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无拘无束中得到滋养和成长。让孩子在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中,收获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从而成长为有情怀、有创造力、有思想深度的人,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彩且充满诗意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