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山东省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推进全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聚焦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推出28条、45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投入,每年布局150项以上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开展多模态智能、具身智能、群体智能等前沿理论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等。
一、政策目标与框架
山东省以“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为核心目标,依托自身产业基础(41个工业大类、46种工业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和数据资源优势(大数据产业占全国1/8),通过28条具体措施、45项政策工具,形成覆盖科技创新、要素供给、应用拓展、生态优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省级财政预计投入10亿元,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关键环节突破与规模化应用。
二、政策核心内容梳理
1. 科技创新支撑:基础研究上,每年布局150项以上基础研究项目,聚焦多模态智能、具身智能、群体智能等前沿领域,力争突破原创性成果。技术攻关上,每年遴选10项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重点支持基础软件和智能硬件研发。平台建设上,对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且无国家配套资金的,给予1000万元支持;对省级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提供专项经费。
2. 核心要素供给:算力支持上,实施“算力券”奖补,按算力交易金额的5%给予补助,单企业最高500万元。数据与模型上,发放“语料券”(每年遴选10个高质量语料库,每个最高补助150万元)。发放“模型券”(开展垂直领域大模型“揭榜挂帅”,每年支持30个大模型产品,每个最高100万元)。创新资源开放上,通过“创新券”补助中小企业使用科研设施,单企业年最高50万元。
3. 赋能应用深化:标杆场景建设上,每年遴选10个高价值融合应用场景,每个最高补助300万元。行业应用基地上,聚焦13个重点领域(如化工、生物医药、文旅等),每年布局3-5个应用基地,单个最高补助500万元,国家级基地最高1000万元。政务与民生上,集约建设“人工智能中台”,推广智能客服、政策匹配大模型;在文旅领域应用全息投影、智能导览等技术提升体验。
4. 产业生态优化:企业培育上,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600万元奖励,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产业链协同上,支持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人才引育上,对顶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在职称评审、薪酬激励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5. 要素资源保障:资金统筹上,整合专项资金、专项债券等资源,优先支持“人工智能+”重点项目。基金支持上,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组建,构建“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
三、政策亮点解读
一是全链条支持: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覆盖算力、数据、模型、场景等全要素,形成闭环支持体系。
二是精准施策:通过“算力券”“模型券”等创新工具,定向解决企业算力成本高、数据资源不足等痛点。
三是应用导向:聚焦山东优势产业(如化工、生物医药),通过场景开放推动技术落地,实现“以用促创”。
四是生态协同:强调“产业大脑”和“晨星工厂”建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
五是资金规模: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大(10亿元),并设立专项基金,强化政策可持续性。
四、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效
实施路径:通过3年时间,以13个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形成“应用场景牵引技术突破→技术突破赋能行业→行业发展带动产业集聚”的路径。
预期成效:到2025年,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标杆场景(如化工全链条智能控制、文旅活态传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示范应用高地效应显现。
山东省此次政策以“应用场景+全要素支持”为核心,结合工业大省的资源优势,旨在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其创新性的“券类”奖补机制和集群化发展思路,或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