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里,孩子因想要玩具而哭闹不止,家长皱着眉头说 “再忍忍,别丢人”;深夜家中,孩子做噩梦惊醒大哭,父母安抚两句 “别哭了,再忍忍就好了”。许多家长以为用 “再忍忍” 能快速止住孩子哭闹,却不知这种冷漠回应,正在悄然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当孩子最需要拥抱和安慰时,家长的忽视与敷衍,可能要让孩子用一生来承受代价。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的哭闹是他们表达需求和情绪的重要方式。婴幼儿时期,哭闹是他们传递饥饿、困倦、不适的信号;随着年龄增长,哭闹则可能源于委屈、恐惧、愤怒等复杂情绪。每一次哭闹,都是孩子向家长发出的 “求救信号”,渴望得到关注、理解与安慰。然而,当家长用 “再忍忍” 回应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 “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情绪不应该被表达”。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压抑真实情绪,不敢向他人展露脆弱,甚至对自己的感受产生怀疑。
缺失拥抱与安慰的孩子,安全感会遭受严重破坏。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孩子在哭闹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抚,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这种不安全感会伴随孩子成长,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比如,成年后在恋爱中,他们可能因害怕被拒绝而不敢主动付出;在工作中,面对团队合作时,难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总是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
“再忍忍” 的回应方式,还会阻碍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情绪需要被看见、被接纳,才能得到合理疏导。如果孩子每次哭闹都被要求 “忍耐”,他们就无法学会正确识别和处理情绪。这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在内心不断积累,在未来某个时刻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有的孩子在青春期突然变得叛逆、暴躁,很可能与童年时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有关。此外,压抑情绪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失眠、头痛等身体症状。
那么,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首先,要第一时间给予孩子身体上的拥抱。研究表明,温暖的拥抱能促进孩子大脑分泌催产素,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蹲下来,将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用温柔的语言安抚,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被保护。其次,耐心倾听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不要急于打断或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引导他们说出内心想法。比如,“宝贝,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事了吗?” 最后,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情绪。当孩子平静下来后,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刚才的情绪,教给他们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倾诉、运动等。
孩子的每一次哭闹,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也是亲子关系建立与巩固的机会。停止用 “再忍忍” 敷衍孩子,用温暖的拥抱和耐心的倾听回应他们的需求。只有当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接纳和疏导,他们才能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学会正确管理情绪,成长为内心强大、心理健康的人。否则,童年时期拥抱缺失的代价,可能要用一生来偿还。#青铜文创我来AI##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