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
徐大海
2024-10-13 10:30:16
一、推动工业制造业发展实现“四个重大转变”
(一)从总量规模看,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
安徽省把制造业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基,先后印发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等实施方案,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中小企业发展、“三首一保”等支持政策,密集打出制造强省建设“组合拳”。2013—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居全国第3位;规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提升至5.1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7位、居中西部第1位。今年1—8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
(二)从产业结构看,实现了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重大转变。
安徽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力打造“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13—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提高到42.9%;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高峰时期的67%降至58.2%。今年1—8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2%,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3.8%。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省汽车全产业链、装备制造营收突破1万亿元;先进光伏产业营收居全国第3位;新型显示面板产能约占全国17%、全球10%;晶合集成晶圆代工营收居全球第9位、全国第3位;机器人产业营收居全国第6位;累计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国家级集群1个;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11个、并列全国第1位。目前,“新三样”产品中,全国1/5的光伏组件、1/7的锂电池、1/8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
(三)从发展质效看,实现了从要素驱动、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重大转变。
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截至2023年底,全省制造业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8位。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3年累计有23项技术成果打破国外垄断,53项“三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建立完善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共有超九成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其中近六成实现了数字化改造;2013—2023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5%。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去年全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营收分别达到23.2万元、456万元,相比改革之初的2021年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改革经验获国务院减负办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四)从发展势能看,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新高地的重大转变。
安徽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深化制造业双向开放和“放管服”改革,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迭代推出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健全政策惠企“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创新开展“益企赋能”十大行动、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为企服务“一张网”,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普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良好的环境,形成了近悦远来、双向奔赴的可喜局面。连续7年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累计签约项目4326个、实际完成投资超过1.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01个,实际到位资金4402.7亿元、增长20.6%,占省外投资项目的64.8%。
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安徽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通过建机制、树典型、做示范、强引导,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居全国第2位,世界“灯塔工厂”5家、居全国第3位,国家级5G工厂19家、居全国第4位,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家、居全国第5位。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共有2.22万家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占全部规上企业的94.7%,其中,1.38万家规上企业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占全部规上企业的59.1%。该省已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合肥市、芜湖市先后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一)强化顶层设计
省政府印发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及支持政策,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扎实开展“智改数转”十大工程,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省、市均成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建立完善数字化转型宣传培训体系,分行业编制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培训方案,形成上下协同的工作推进体系。
(二)坚持分类示范
突出“龙头链动”,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典型示范项目109个,带动2700多户上下游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突出“样板带动”,打造省级中小企业典型示范项目103个,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看样学样。突出“区域联动”,引导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式改造,已培育“一区一业一样板”45个,带动实施500万元以上数字化转型项目1148个。突出“软件驱动”,推出一批中小微企业“拿来即用、免申即享”的数字化应用服务,已发放软件服务包3.94万个。
(三)夯实平台支撑
分层级打造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企业级等多层级平台体系,指导羚羊平台加快构建全省“1+16+N”平台赋能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超2000家,其中省级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重点平台70家,22家平台入选国家级特色平台,居全国第5位;重点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超1000万台(套),工业模型及工业APP约3.5万个,服务企业超20万家。
(四)构建服务体系
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遴选各类服务商277家。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测评体系,拓展“星火·羚羊”、容知日新“灵芝”等工业大模型应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遴选首批专家115名。建成5G基站14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打造《皖美工赋》大型数字化转型专题节目,已在安徽卫视播出8期,多平台传播量超1.5亿次。
三、大力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一)着力健全政策体系链
围绕制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2018年,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意见》,对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择优奖补;202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排头兵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2022年,出台《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方案》,提出未来3年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倍增”。这些政策文件,形成了高规格全方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体系。
(二)全力延伸企业成长链
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着力构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54户,涌现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9户、数量居全国第8位。
(三)聚力打造创新支撑链
坚持把创新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鲜明特质,支持企业参与补链强链,组织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系列活动;实施“三新一强”计划,支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实施专精特新聚才专项,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安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户均发明专利8.2件,户均研发强度达5.1%,创新能力走在全省中小企业前列。
(四)致力完善融资服务链
围绕专精特新融资痛点难点,打好“贷、投、融”组合拳。推广“专精特新贷”。开展“十行千亿万企”“一链一策一批”等融资专项行动,引导银行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截至目前,全省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2134.4亿元,平均年化利率3.56%。支持“专精特新投”。组建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支持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股权融资,截至目前,一、二期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12个、投资金额139.4亿元。推动专精特新上市。在省区域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973家专精特新企业入板培育。建立企业上市后备库,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境内上市企业178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83家,占比46.6%。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