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磨志坚:吃好一日三餐
神州文艺
2024-09-15 00:26:25

#创作挑战赛五期#

图片

 

磨志坚,“神州文艺”签约作家,素人写作者,留守家园,码字怡情,写人生百态,抒乡愁情怀。

吃好一日三餐

 

磨志坚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日夜交替生命轮回,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存生活之道。
我国的一日三餐制由来已久,但从一些书籍杂志中,得知我国秦汉以前,人们普遍都是一日两餐的。直到秦末汉初,一日三餐才开始出现。
古代因限于生产力水平,百姓都是一日两餐,上午在辰时吃,称为朝食,下午在申时吃,称为夕食,一天的劳动工作时间都在两餐之间。
到了汉代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主要实行早、午、晚三餐制了,古称“三食”,既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
今非昔比。古人因为生产力不高,生活贫困、物质匮乏,百姓难以吃好一日三餐,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不但丰衣足食,而且食物丰盛,市场繁华,人们选择多了,口味也重了,于是早餐忽略了,晚餐丰盈了;在家吃的少了,在外吃的或点外卖的多了;粗粮素菜吃的少了,细粮精粮荤菜吃的多了;注重清淡的少了,讲究美食的暴食的多了,于是之,美了口腹,害了肠胃,亚健康富贵病也跟着来了。
其实食无定味,适口者好,注重饮食绿色环保,珍惜粮食,吃好一日三餐;吃不必盛,清淡为佳,许多长寿老人不就是清淡生活乐享天年的么。我九旬母亲就是一日三餐清淡生活,一年四季辛劳过寻常日子的。陪伴她生活在老家,每天她都早起用柴火煮一小锅的米粥,粥熟了就是洗刷喂鸡扫地,然后才舀一碗粥就一碟酸品又或者昨晚的剩菜,慢悠悠地吃早餐;中午也简单,不是一碗面条就是一碗米粉,晚餐煮饭,一素一荤,即使我多烹饪两个菜,她也是吃的不多,甚至年节一大家子一桌佳肴,母亲也是不多吃的,说晚饭过量会涨腹而睡不觉。当然了,母亲也会应季节气包粽子、蒸年糕、做糍粑、煮糯米饭等等农家风味小吃,即便如此她也是吃的不多,更多的是为我们而做的。此外,我跟母亲一样,正常的一日三餐,节日的美味佳肴农家小吃外,应季的红薯芋头甜(糯)玉米之类也是常吃爱吃。
中国地大人多,吃就是个大问题。所以就重视吃,吃文化就盛行。古往今来,人们见面就问:“吃饭了吗?”就是关心你有得吃吗?吃得饱吗?现在全民脱贫了,不再吃上顿没下顿、面黄肌瘦饥不择食了,而是吃香喝辣胡吃海喝了,一日三餐就充斥着粗粮细粮主食副食素菜荤菜水果蛋类豆制品奶制品,就讲究吃折腾吃,富人官人更是山珍海味、饕餮盛宴。久而久之,人们就懒得下厨烹饪而吃快餐,饱食终日食不知味了,粮食变成了“食粮”,也就浪费粮食糟蹋身体甚至于暴殄天物,三餐变了样身体变了形,悲哀。
民谚俗语说得好:“饭为根,肉为表。”“吃千吃万,不如吃饭。”“粗茶淡饭,吃成铁汉。”“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豆腐保平安。”“稀粥淡饭萝卜薯,吃饱肚皮不伤人。”“吃不俗的老米饭,穿不俗的粗布衣。”“若要身体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等等,这些老人言是前辈的生活总结,是祖宗的智慧结晶。在口粮匮乏生活困苦年代,祖先们的一日三餐不过是稀粥淡菜粗粮充填肚子,吃了上顿找下顿,不也闹革命搞建设繁衍后代过来的吗。
诚然,现在是新时代,富足安康,一日三餐食物丰盈,但由于日子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难以做到老话说的“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了。只是人们不寻思吃些苦养护身体过简约日子,反而生活奢华,津津乐食又饱食终日,只顾大快朵颐,而忘了粮食的味道,健康的重要,甚而至之,早餐不吃,中午吃快餐,晚餐丰盈,夜宵盛行。基于现代人出现的饮食问题健康问题,营养家医学专家们常常在媒介上告诫我们,要正确吃好一日三餐,爱护身体,才能饮食有味,健康长寿。
专家们说,吃好一日三餐就是定时定量,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不暴饮暴食重口味;就是早餐一定要吃,午饭要吃饱,晚餐不能太晚太饱太油腻;就是吃饭时认真吃饭,不挑食偏食不开玩笑玩手机;就是食材不将就,工序不含糊,进食不马虎,与家人吃饭,吃自己动手煮的,绿色安全原生态的食物食品,等等。
老话说,良田千顷也不过一日三餐,豪宅万间依然夜眠一宿。我们的日子,流淌在热锅暖灶的厨房里;简单的生活,氤氲在热气腾腾的三餐中。吃好一日三餐,过好一年四季。三餐吃对才健康,寻常日子才是美。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