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省人口流动特征启发我们该如何决策?
中原策
2024-10-24 09:13:00

编者按:

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要素之一,其变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目前的人口规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省内人口加速向郑州及周边市区流动。河南省人口流动呈现出来的特征,给青年就业选择、家庭决策、企业落户等带来哪些启示?面向未来,各地政府应该研究出台哪些举措来推动当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顶端调研》推荐本篇报告,为大家提供参考。

顶端新闻中原策特约撰稿 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李登辉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人口集聚地,是常住人口数量排名靠前的人口大省,研究河南省人口的动态变化和面临问题,对河南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前河南人口变动的特征与原因

(一)河南人口变动的特征

1.从人口增长情况看,呈现人口规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逐年下降的趋势

图1 河南省人口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

2022年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872万人,人口规模回落到2018年的水平,常住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处于低位,其中出生率为7.42%,自然增长率为-0.08%,死亡率正逐年增加,2020年河南省人口死亡率为7.5%,比2010年的6.57%高0.93%,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

图2 河南省人口增长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具体到区县,自2010年以来河南省有77个区县表现出人口负增长态势,占全省的49%,人口增长率在-10%至0%这一区间的区县最多,共计58个,占全省的36.94%。这些区县集中在南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濮阳市、安阳市。

2.从省际流动看,流动人口仍主要流入东部地区,人口回流中西部逐渐显现

河南人口持续流向东部地区,2020年春运单日迁出河南省城市目的地城市排名前百名城市中,流向上海市、杭州市、北京市、西安市等地市的人口较多,前10名累计占比30%。按省域统计口径显示,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分别占11%、9%、8%、1%、1%。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流动人口在区域间分布变得更加均衡。虽然东部地区仍是主要流入地,但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下降到46.9%。近年来,人口从东部回流到中西部地区的现象也逐渐显现。现在的流动人口不仅由中西部流向东部,中西部的一些城市因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据统计,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出现了明显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15.8%和22%上升到了2020年的21.6%和24.5%。

3.从省内流动看,人口加速向郑州及周边市区流动态势明显

人口向省会城市集聚态势明显,河南省会城市郑州的人口流动比重在逐年增加。根据第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20 年郑州流动人口占全省人口流动的比重为 58.13%,是全省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地区,郑州市对河南全省人口的吸引强度正不断增强。2020年郑州市人口流入规模为397万人,比2010年增加279万人。在河南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中,有60%的流动人口进入到郑州市,外省流入河南的人口中的40%流入到郑州市。

(二)河南人口变动的因素

剖析河南人口变动的深层次原因,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变化、人口迁移、制度环境等,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地区人口规模的多少会发生增减变化。

1.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下的人口流动

和乡镇相比,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有较大优势,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福利和便利条件,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下的人口流动

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均是河南省人口流向的主要区域,这些城市群资源更加集中、社会经济更为活跃,人们更乐意流向这些地区。

3.各地政策吸引下的人口流动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人口向省会城市流动,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人口流动与城市建设双向良性循环。

4.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下的人口流动

交通工具交通网络体系形成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幅缩短了通行的时间,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快速地到达目的地,对中距离的人口流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5.高考严苛环境下的人口流动

河南考生人数多、竞争激烈,大学生不会将河南作为就业地的首选,这也不利于吸引省内外优质的大学生返豫就业,也不利于留驻流动人口。

6.生育观念变化下的生育率低下

一方面,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对生育子女的态度更加理性,不愿意为了生育子女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的观念也使得女性更加自主地选择是否生育和生育的时间。

二、河南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变动对城市的发展有利有弊。具体如下:

(一)有利的方面

1.促进以中心城市为主要人口流入地的经济发展

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带来充足的劳动力。流动人口在城镇地区呈现出较高的能见度既印证了人口流动受经济发展影响而呈现出的空间聚集性,也说明人口流动可以作为城镇化水平后来居上的关键力量。

2.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

大量的人口涌入中心城市,城市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推动了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为新兴的互联网消费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带有新技术、新思想的人才流入不但为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且也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这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4.促进交通物流网络设施的完善提升

人口的集聚带来了城市中的交通物流网络设施需求,在交通物流网络设施上的投资力度的加大促进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物流网络的发展。

(二)不利的方面

1.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较大

一方面,人口集聚的大城市面临着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人口流失会造成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

2.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保障压力加重

人口结构剧变,经济发展速度慢,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未富先老”成为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挑战。

3.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较高

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农村地区较低的人口密度,给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带来挑战。

4.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育率较低

高昂的房价让许多年轻夫妇无法承受,租房成本占比较大导致诸如在食品、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品质下降,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

三、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地方优势产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1.推动地方产业高级化

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高产业链韧性水平的重要手段。抓住时机,在智能设备、新材料、新技术上做文章,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支持地方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产业的升级,推动地方产业的高级化转型,为高端人才提供相匹配的岗位,不断吸引省内外高端人才就业。

2.加大地方特色产业扶持

引导各区县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针对地方有特色、发展快的产业,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地方特色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金融与技术的融合,把地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作为产业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作为岗位供给的主要方向,不断吸纳专业技术型人才,发挥地方中小型企业在劳动力上的吸纳作用。

3.引进先进地区的产业、技术与装备

加快推动河南省产业现代化进程,提高河南省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匹配,促进人口与制造业相互强化。承接外省产业落地,以省内各地市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国家自主示范区、科技创新园等为载体,招引外省企业入驻。

(二)吸引人口留驻,释放“人才红利”

1.提升工资收入保障水平

河南省的平均工资水平较低,人口之所以转移向发达地区,是因为发达地区的薪水远高于省内,这就形成了外出打工后返乡的高潮。适当地提升河南省整体劳动人民的薪资水平,有助于缓解地区人才流失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人口回流。

2.加强现代化人力资源布局建设

大力培育创新创造型人才,打造河南省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发创新内生动力,使更多人才投身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3.挖掘人口内部潜力

加快河南省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劳动力素质对数量的替代。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消费市场。优先投资于人的教育、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1.健全高龄人口照护服务体系,强化多元供给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对老年人疾病的治疗、康复工作,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早期干预措施,以减少发病率。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提高老年人健康体检覆盖率。提升老年人医疗服务能力,发挥中医在老年医疗中的优势。

2.发展老龄产业,激活银色经济

在老年人的消费、失能老年人的刚性照护需求上,扩大相关服务产品以及服务的供给,利用智能化技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拓展大众养老消费市场,开发特色养老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养老消费增长点。

3.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推动老年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适应老年人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投入,对城市道路系统、出行工具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社会,积极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数字素养,努力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四)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做好公共服务基础保障

1.继续深化户籍改革制度

降低城市户籍准入门槛,对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解决户口迁移问题,相应给予市民待遇,对尚未具备条件或没有户口迁入意愿的农村转移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实行以证服务管理,使之享受“准市民”待遇,逐步实现市民化,提高对新市民和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

2.强化住房保障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落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加强金融支持,多渠道增加长租房供应,增加供给租金低于市场水平的小户型保障性租赁住房。

3.促进教育资源均衡

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提供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并开通接受义务教育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路径,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转移人口子女纳入扶困助学范畴。

来源: 顶端新闻
编辑: 杨雪情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