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中国文学与文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简称JCLC)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中国文学与文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简称JCLC)创刊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中国文学与文化》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中国诗歌文化论坛联合主办,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教授、美国汉学界著名华裔学者蔡宗齐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刘玉才教授担任副主编,主要登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与理论等相关研究的英文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为半年,常刊、主题专刊交替出版。2019年6月,《中国文学与文化》正式列入具有国际权威性的A&HCI(艺术与人文类文献)学术索引。
《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列书影
研讨中,《中国文学与文化》联合主编蔡宗齐分享了与志同道合的袁行霈、刘玉才办刊的心路历程。
蔡宗齐指出,以《中国文学与文化》为依托平台,编辑部建立了数个重要的出版子平台,包括袁行霈教授和他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主编的《如何阅读中国文学》(How to Read Chinese Literature)丛书、为博睿出版社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与世界》(Chinese Texts in the World)等。蔡宗齐也回忆起2018年和2019年的夏天,彼时他受袁行霈教授之邀到大雅堂研修两个月,得以完成《语法与诗境》一书,因此,他非常感谢北大这个“大码头”为船夫提供了休息和充电的好场所。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表示,国际化的学术刊物是建成世界顶尖学科的重要平台,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因此,他非常欣赏《中国文学与文化》编辑部提出的“天下学问一家”这一办刊宗旨,并认为,要加强中外学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促进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姜国华谈道,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自成立以来,在教育部中外语合中心的指导下,致力于沟通中外学界,推动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相继开展《中华文明史》外译项目、《中华文明传播史》撰写计划、马可·波罗研究计划等项目,经过十年发展,《中国文学与文化》不仅实现了持续、稳定出版发行,而且进入了国际权威核心检索,探索出了一条创办国际学术刊物的新路,对于全校文科学术刊物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程苏东忆及陪同袁行霈教授接待蔡宗齐教授的往事,程苏东认为,作为一份英文刊物,除政策、资金、稿源之外,《中国文学与文化》还面临寻找学术翻译、平衡中外学术评价体系等困难,是两位主编的合作与大胆创新,才让刊物得以进入国际权威期刊行列。
程苏东指出,在世界顶尖期刊的建设中,学术期刊作为发布新见、引导论题、培育青年的学术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着重介绍了北大中文系创办的《语言学论丛》《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中国古典学》《中国语言学》《新诗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中国文学学报》、全国高校古委会主办的《中国典籍与文化》等期刊。
专家学者对谈交流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程郁缀教授总结道,《中国文学与文化》是一份面向全球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学者的英文学术期刊,倾注了编辑部的诸多心血。创刊十年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得到了原国家汉办、现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大科研部,北大教育基金会等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
座谈会第二部分“与会学者座谈”由蔡宗齐教授主持。蔡宗齐教授介绍道,自2022年起,《中国文学与文化》开始与《学术月刊》互发目录,他邀请更多的学术期刊加入此队伍,以增加中外学界对彼此研究前沿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部委员刘跃进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拓展宣传途径,用“短、平、快”的方式加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电子传播,让学界迅速了解刊物所载论文的重要观点。
牛津大学圣安学院教授罗伯特·恰德结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学经验指出,如何将中国知识普及到海外,应作为办刊的重点与难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郑园建议,在互发目录、摘要的时候,较之短摘要,八百到一千字的长摘要具有更明晰的逻辑论证,或更便于读者接受。
《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陈斐肯定《中国文学与文化》在“天下学问一家”的办刊宗旨下对中西学术交流的大力促进,并发掘其对抗人工智能、打破信息茧房等层面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潘建国分享说,《中国文学与文化》封面的“JCLC”鸟虫篆印章乃由他与朋友设计,这印章本身正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标志,此外,他认为,《中国文学与文化》刊载的中译英论文在数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刊物不仅限于中西学术的沟通,还应促进东西方学术文化的交流,发表日本、韩国等学者的英文版论文。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河野贵美子以朝河贯一在美国展开的日本学介绍工作为例,反思半个世纪后当今学界交流依然存在的语言障碍,认为《中国文学与文化》是改善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周兴陆提出,可适当考虑增加中西概念、术语、学术史等比较文学研究论文的比重,让国内外学术对话在更坚实有效的基础上展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认为,书评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特色栏目,如能在每一期都推出针对国内各文体的、最新优秀论著的书评,亦为学界一大福音。
与会专家学者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