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六十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沈莉红
2024-11-01 08:49:52
 #创作挑战赛六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一言:一个字。古代一字为一言,古诗的五言、七言都是如此。

▲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叫恕。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曾子在第4•15章对孔子的为人理念总结为“忠恕”两个方面,但是这两者也不尽完全等重,在二选一时,可以看出孔子更为重视“恕”,当然也存在着孔子认为子贡在“忠”方面做得比较不错的情况。不过,对于君子而言,他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他要面对和服务的社会大众更多,自己手下做事的人也不少,所以孔子更为重视“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对前面的“恕”进行补充和强调,因为只有一个字,孔子担心子贡会有歧义,所以又多说了一句话。但并不是说,这句话就是与“恕”的意思是等同的,“恕”是基于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便是“己所欲,施于人”也不是“恕”,真正的“恕”是不能把自己主观愿望强加给别人,而是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考虑对方的利益或难处。

“恕”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次是在《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所贯通的。”曾子说:“是。”夫子出去后,其它的弟子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还有一处是本章句。

这句话,妙就妙在一个字——“恕”。“恕”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恕道,体谅。由本义引申为原谅、宽恕。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谓“如心”。《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恕,仁也。”南宋大儒朱熹给出的解释是:“推己之谓恕”。“恕”是不把自己的意志、爱好和憎恶强加于人。简单地说,“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将心比心,从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先要用将心比心的态度考虑他人,自己想要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不想接受的,别人也有可能不想接受,做到了推己及人,再用“忠”来处理问题,做到谦让和不争,这是孔子的“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人安身立命,要推己及人,才能远祸避难!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