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声丨给检查“立规矩”,让企业轻装上阵
河声
2025-05-22 11:32:35

在当下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与挑战日益增多,其中频繁且复杂的行政检查成为不少企业的“糟心事”。据报道,山东某企业一年被检查上百次,检查主体涉及发展改革、安全生产、能源等多个执法领域,检查层级涉及省、市、县、乡四个层级……为此,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专门下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省级文件的形式为企业“减负”,为发展“松绑”。

   频繁的检查,不仅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精力,更在无形中为企业的发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企业本应将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研发、市场拓展等核心业务中,却在应对检查中疲于奔命。这种检查模式,不但未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合规经营,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严重违背了监管的初衷。

山东省此次出台的《意见》,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对涉企检查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范。通过“清单之外无检查”的硬约束,为监管者划定了明确的界限,也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预期。这一举措,既让监管工作更加透明、公正,也赋予了企业拒绝不合理检查的底气,让企业得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生产与发展。

《意见》的出台,是山东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又一次大胆尝试。面对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监管悖论”,山东选择了用制度创新来破解难题。通过“制度+技术”的双重约束,既避免了监管的僵化,又防范了放任的风险,实现了监管必要性与企业自主性之间的精妙平衡。这种创新性的监管模式,无疑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更深层次的突破在于监管逻辑的转变。《意见》中“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八字原则,标志着政府角色从“管理员”向“服务员”的蜕变。政府通过编制“一业一册”指导清单,把碎片化的政策信息整合成企业看得懂的“说明书”,将监管重心从“事后罚单”转向“事前服务”。这种转变看似细微,却如同把“不准做什么”的禁令牌,换成了“应该怎么做”的指南针,让合规经营从企业的负担变成了可操作的行动路径。这不仅帮助企业提前规避风险,还拉近了政企之间的距离,极大提升了企业发展的安全感与信心。

全流程数字化监督是《意见》中的一大亮点。从“事前备案”的精准规划,到“云匹配”避免重复检查,再到“扫码入企”“云录入”的透明留痕,以及企业可自主评价的“事后反馈”,形成了完整的监管闭环。这种数字化的创新,让监管行为如同被置于阳光之下,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企业面对不合理检查时更有勇气拒绝,也让监管效率大幅提升。

然而,好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在检查“清单化”之后,如何防范某些部门将“应检事项”刻意塞进清单?数字化平台运行后,又怎样避免“云匹配”变成新的形式主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建立配套的监督问责机制。建议建立检查事项动态评估制度,定期清理冗余检查项目;完善企业投诉通道,对违规检查实行“一票否决”;更重要的是将检查规范纳入法治轨道,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行政执法的铁律。

山东这一开创性举措,无疑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它启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要从企业的痛点难点出发,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服务升级为导向,为企业发展清障搭台。期待更多地方能够推出类似务实举措,让企业轻装上阵,在市场浪潮中破浪前行,共同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

编辑: 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