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夜归鹿门歌》赏析:放下尘世的纷扰,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唐风宋月
2024-10-22 22:05:46

#创作挑战赛六期#

《夜归鹿门歌》

【作者】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宛如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引领我们走进诗人那宁静而深邃的内心世界,是孟浩然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更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或许都需要一个像鹿门山这样的心灵归处,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回归到那份最初的宁静与纯真。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物质和名利,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当我们像诗人一样,放下尘世的纷扰,走进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世界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诗的开篇,山寺的钟声悠悠响起,白昼已渐渐昏暗。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喧闹声此起彼伏。钟声打破了白日的宁静,而渡头的喧闹则展现出尘世的纷扰。这两句诗通过听觉上的钟声和喧闹声,描绘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山寺的宁静与渡头的喧嚣。这种对比,既为下文诗人的归隐之路埋下伏笔,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而诗人自己也乘船返回鹿门。这里的“人”与“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人纷纷归向江村,那是世俗的生活之地;而诗人却选择归向鹿门,一个象征着归隐的地方。诗人的选择,显示出他对世俗喧嚣的超脱和对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他如同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中,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在月光的映照下,烟雾缭绕的树木渐渐清晰起来。诗人仿佛突然来到了庞德公曾经隐居的地方。月光如水,洒在鹿门山上,为这片山林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宁静的氛围。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隐士,诗人来到他的栖隐处,心中涌起对古人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慕之情。这里的“忽到”一词,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仿佛诗人在不经意间踏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共鸣。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石做成的门扉,松间的小路,长久地处于寂静之中。只有那隐居的人独自来来去去。这里的“寂寥”并非孤独凄凉,而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自在。诗人以“幽人”自比,他在这寂静的山林中,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岩扉松径见证了岁月的流转,而诗人则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孟浩然的这首诗以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从尘世的渡头到归隐的鹿门山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从喧嚣到宁静的转变。诗中的景物描写,如山寺钟声、渔梁渡头、鹿门月照、岩扉松径等,不仅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孟浩然生活在唐代,那个时代的人们往往追求功名利禄,但诗人却选择了归隐。他在诗中通过对鹿门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对庞德公等古代隐士的追慕,也反映了他对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意境清幽,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钟声与渡头的喧闹是动,鹿门山的寂静是静,动静之间,相得益彰。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将世俗的江村与归隐的鹿门山相对比,突出了归隐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