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半,看完这本《积极养育》,我望着因拖拖拉拉仍在和作业搏斗的闺女陷入了沉思。书的副题名为“培养自驱、坚韧、有爱的孩子”,我自认为做到了后两点,但对第一个形容词只有俩字——无力。
本人对待孩子不搞双标,也没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过,当她来到10岁,不断通过各种“作死”的手段来试探你的底线时,我也有搂不住火的时候。这种亲子关系,在她和她妈之间更为紧张,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不写作业母慈女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本书的作者,在很多人看来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出生被诊断为轻度脑瘫,10岁时因血液重疾不得不休学,他在童年时期被寄予最多的期望应该就是健健康康地活下去。然而,当父母不像很多家长那样,去刻苦地鸡娃时,这个孩子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考试一路高奏凯歌,直至被哈佛录取。那个最初收获了一大堆祝福的人,最终收获了一大堆艳羡。很明显,他的父母一定做对了什么。
其实,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我也看了不少。对于绝大多数道理,我不但认同,而且尝试去实践。不过,我在家庭教育上难言成功,主要是没有长性,很多正确的理念需要长期执行并且允许试错,而我往往失去耐心。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和折射,我就在她的身上看到了那个浮躁且毛糙的我。
本书作者的幸运之处,在于遇上了愿意放手的父母。以不负责任的阴暗心态揣测一下,或许如果作者是一名正常的孩子,或许在很多事情上他的家长未必愿意降低标准。面对这样一个曾经患过重病的孩子来说,那句“只希望他健康成长”的期望就不再是一句玩笑话。“低标准”反而消除了不少学习的障碍,加上他在学习上确实有一定的天赋,取得好成绩的难度,反而低于那些遭遇鸡娃的孩子们。自驱,成为他前进最主要的动力。
这个家庭在不幸中取得成功,绝非“幸运”二字就可以完全概括的。书中的种种道理,实际上都是作者的父母在为他营造一种公平宽松的环境,让他在学习上不被沉重的压力绊住脚步。轻装上阵,带给家长的是愉悦的家庭氛围,带给孩子的是更加自信的学习氛围。
其实,书中介绍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我此前在其他书籍中也曾读过。我也非常清楚,成功的理论有上百种上千种,但并不是每一种都完美适配绝大多数人。这本书教给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你想让孩子跑起来,就必须先放手试着让他跑”。换成一句严肃的按语,就是本书封底那行最醒目的字: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亲子关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