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天地,宛如一片广袤的创意宇宙,每一颗独特的星球都代表着孩子的创造力,看似遥远神秘、形态各异,实则有着璀璨的光芒,稍不留意,就可能让这些创造力的星球失去光辉。
孩子创造力不足?或许是我们对他们的与众不同缺乏包容。
孩子的独特想法被否定?说不定是大人趋同的观念让他们不敢再特立独行。
父母啊,常常在不经意间扮演了 “创造力压制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作为启发者的重要责任。
是谁让孩子在创造的宇宙中黯淡无光?不正是那些对孩子的别样思维难以接纳的父母吗?
所以说,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是一种珍视和呵护独特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排斥”,每一个独特想法都有潜力
家长们经常有 “拒绝孩子独特想法” 的情况 —— 这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孩子用奇怪的材料搭建一个造型,家长说这不像个东西,没有意义;孩子提出一种新的游戏玩法,家长觉得不符合常规,不允许尝试。
在这些情境中,父母满是传统观念,孩子却在一次次的排斥中,将创造力的火苗压低。
殊不知,长期的排斥成了孩子创造力发展的 “冷空气”,反而阻碍了他们思维的拓展。
就拿孩子对绘画的创新来说:孩子把天空画成绿色,把太阳画成方形,家长认为这是乱画,不符合常理。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是对孩子创造热情的 “打击”。
若干年后,当孩子思维模式化、缺乏新意时,回首过去,才发现是父母的排斥让创造之花枯萎。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用旧衣服拼贴出一幅抽象画,不仅不欣赏,还说这是浪费衣服,毫无美感。几年后,孩子在艺术创作等方面变得中规中矩,再也没有那些新奇的想法。
家长纳闷地问:“孩子怎么没了以前的灵气?”
殊不知,拒绝得越多,孩子的创造力越难施展。
02 父母的趋同观念,是孩子创造力枯竭的源头
无数次的强调常规、否定差异,仿佛是一把把剪刀,剪掉了孩子创造力的 “翅膀”。
为何孩子创造力匮乏?很简单,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对与众不同的否定。
每一个基于传统的反驳,都是一个潜在的 “创造力杀手”。大人们总习惯用大众的、既定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想法,忽视了孩子内心对创新的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趋同观念对待孩子的独特时,孩子的创造力之泉只能渐渐干涸。
譬如在故事编写中。
许多家长要求孩子按照经典故事的模式编写,而不顾孩子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情节。当孩子的故事被认为 “不靠谱” 时,孩子的创作欲望消失。
孩子心里会想:
“我只是想展现我脑海中的独特世界,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认可?”
03 教育是精心培育,认可才能有动力
教育本应是精心的守护和滋养,但不少父母却当作是用固定模式塑造孩子的思想。
不理解孩子对创造的热爱,忽视孩子通过创造获得快乐和成长的意义,只一味以大人的常规视角去限制孩子。孩子自然感到沮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认可,是培养创造力的核心。与其不停地排斥或限制,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独特想法的魅力,成为孩子创造力成长的护航者。
比如,孩子设计了一个新的玩具玩法。假如我们只说这玩法太奇怪,没人会玩,孩子可能会很失落。
倘若我们转而用认可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尝试这个新玩法,孩子会更兴奋地改进和完善,创造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发展。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在孩子提出用积木搭建一个梦幻城堡的新方案时,认真倾听,和孩子一起寻找材料,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孩子热情高涨,在搭建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创意,城堡变得越来越独特。
就这样,父母欣慰,孩子快乐,家庭中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所以事实上,教育的秘诀并不在于让孩子遵循既定模式,而是在于对孩子创造力的积极认可和引导。
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珍视但不否定:重视孩子的每一个独特想法,不轻易排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是有价值的,才能让他们保持对创造的热情。
适当的珍视不是盲目夸赞,而是理解创造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 积极认可而非趋同束缚:每一次真诚的认可都是孩子创造力成长的阳光。
当父母放下常规的枷锁,用心认可孩子的创造,孩子会更勇敢地突破传统,而不是因害怕被否定而放弃。
-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模仿性很强。
倘若我们自己保持开放的思维,鼓励创新,孩子自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呵护。
由此可见,教育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守护孩子创造力的父母”。
面对孩子的创造力,选择是排斥,还是积极认可?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古怪想法的生产者,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其创造力的小发明家。
唯有在不断反思、理解和积极认可中,家庭教育才能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