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冬日创作季#
郭进拴|刀郎现象【六十四】
新专辑在艺术性上较刀郎早期歌曲提升了不少,编曲很有想法,音乐元素丰富,将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听觉体验。 歌词的文学性也提升了不少(就《罗刹海市》分析),内涵丰富,吸取古典小说(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传统文化的精华,造就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同时,歌词也不失幽默,将文言词汇和古文的表述规范与现代汉语只相融合,令人眼前一亮。另外,歌词是否含有隐喻,“马户”和“又鸟”等是否另有所指,我们不做讨论。 其实我想重点说一说刀郎现象,即刀郎当年的爆火和一众一线歌手(汪峰、那英、杨坤等)对刀郎的批评及其所引发的争议。 刀郎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其实是主流精英文化对通俗文化的鄙视,他们的态度指向来源于通俗音乐审美性的缺位。刀郎的出现给了他们批判的机会,除了对其歌曲艺术性的质疑,也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的嫉妒心理,对刀郎这种通俗歌手的爆火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至于这种现象本身,它没有所谓的绝对是非,但它至少反映了因立场与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分歧。汪峰、那英等人的音乐艺术性可能更高一些,但不断排挤刀郎、高高在上的发出“刀郎是流行音乐的悲哀”等刻薄言论则是一种偏激之举。刀郎处在流行音乐鄙视链的底端,但是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流行音乐又何尝不被古典、爵士所鄙视呢? 不同类型的音乐有各自的受众,流行音乐也应增强自己的兼容性,太多的精英主义者受限于高高在上的自负式批评的惯性,而忽视了通俗文化存在的根据和重要性,人民大众对通俗文化的审美需求就是最好的明证,无可非议。 刀郎最新的专辑《山歌寥哉》也展现出了其融会贯通的艺术才能:歌词富有文学性,吸收古典文学的精华;在音乐方面,专辑将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新奇的审美趋向:演唱方面,依然还是浓浓的刀郎风格,唱法虽显保守,但依旧给歌曲增色。 最后我想说,人的审美不是僵化不变的,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活跃的,流动变化的。如今刀郎的新专辑在艺术上明显具有蜕变的趋向:在音乐性上不断探索创新,并不守旧,一改以往所谓的“土”的风格:歌词的文学性也为专辑加分,为其增添文化厚度,至于那些说刀郎歌词不行的言论,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