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白话道德经》第五十四章:道家的修齐治平
郑风
2024-10-22 20:51:20

#新星计划5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翻译

善于修德的人不会丧德,善于守德的人不会失德,做到了这一点,子孙后代就可以连绵不断,福荫绵长。

把这个原则用于修身,他的德就会纯朴;推及到家庭,他的德就会富余;推及到乡里,他的德就会绵长;推广到邦国,他的德就会丰盈;推及到天下,他的德就会博大。

统治者要和得道的圣人进行对比:以自身和圣人自身相比,以自家和圣人的家对比,以自己的国和圣人的国对比,以自己管理的天下和圣人管理的天下对比。

我怎样才知道天下是什么情况呢?采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解读

第一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这一句是这一章的重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开展的。

什么叫善建者、善抱者?

顾名思义:善建者就是善于建筑的人,地基打得很扎实,结构很牢稳,风吹不走,水冲不走;善抱者则是类似摔跤或相扑的高手,知道怎样用力,或抓或抱,对手无法挣脱,有些类似第二十七章“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但这些都是字面含义,无法解释善于建筑和善于摔跤而“子孙以祭祀不绝”。

真正的含义都是和“德”相关:善建者指善于修德的人,善抱者指善于守德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是道在人身上的映射。善于修德、守德的人,属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范畴,遵循大道规律,故而能做到“不拔”和“不脱”。顺应了大道,“大道无亲,恒予善人”,故能子孙绵延不绝。

第二句: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第一句话讲了“善于修德的人不丧德,善于守德的人不失德,做到这一点可以泽披万众,福荫后世”的原则,这一句是第一句话的应用场景。

把这种原则运用于修身,就会得到至真纯正的圣德;运用于家族,圣德就会福荫家族,即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运用于乡里,圣德福荫乡里,人人称颂;运用到国家,圣德福荫国人,扩充及国人,即“丰盈和丰硕”;运用到天下,圣德广播天下,即所谓的“博大”。

这一节和儒家的“修齐治平”有异曲同工之妙。“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讲的也是圣人由内修而不断往放的过程。在老子这里,多了一个“乡”。

家、乡、国、天下,是古代重要的社会单位。家,指的不是现在的小家,而是古代的大家族,同根同族,共拜一个祖先,是最紧密的社会关系;其次是乡党,同一片故土,同一个家乡,类似现在的县城;国则是当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天下则是周天子所管辖的所有疆域,是大大小小诸侯国的集合。

第三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二句讲修德的原则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第四句话则是统治者需要做的,就是观照和对比。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前提,就是假定有一个完美圣人管理下的国度,其他的管理者和他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对比,只有这样才能知不足,才能达到“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的效果。


最后补充一句,道德经是一部写给统治者看的书。所谓的“圣人”,就是知道、有德的统治者。这些治理的章节都能假定一个阅读的对象,那就是林林总总的诸侯国的侯王们,掌握了这一点,很多语意晦涩的含义就能迎刃而解。

这,也是解读道德经一把行之有效的钥匙。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