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天下客家 根在河洛
洛阳网
2024-10-24 09:17:10

客出河洛游子归,千载圆梦祖根地。

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从洛阳第一次南迁,金戈铁马,四海播迁,拉开了衣冠南渡的历史帷幕。从河洛到他乡,客家人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对故乡的眷念也镌刻在记忆深处。

今天,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在洛阳开幕,无数客家后人不忘祖辈之志,迎着故乡的召唤,不远万里,回到洛阳,寻根问祖。历经千年等待,从他乡回故乡,游子期盼着找寻与千年历史有关的文化符号、故土印记。

守护好千年历史记忆,是客亲寻根圆梦的关键。近年来,洛阳以申办世客会为契机,先后确定了两批30个客家祖根地人文胜迹,“热”了客家文化游,让乡愁可看可感可触。

汉魏洛阳故城、大谷关、伊阙关、辟雍碑……许许多多与客家人相关的遗址遗迹如星斗般散落在河洛大地,与时光相伴,与岁月相随,无声叙说着客家先民南迁的悲壮故事,有力佐证着天下客家根在河洛。

河洛是根,亲在骨髓里;河洛是源,融在血脉里。回家,回家,回家!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地方,探寻历久弥新的精神家园,体会同根同源的血脉深情,品读根在河洛的浓浓乡愁。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

应天门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其“两重观、三出阙”是中国古代礼制中最能彰显天子身份和地位的建筑形制,该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城门楼遗址。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大批中原居民南迁,隋唐洛阳城见证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迁徙,是海内外客家人文化相通、血脉相连的重要见证。

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

明堂又称万象神宫,是武则天祭祀天地、宴飨群臣的朝堂,其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的中轴线上,现为一座集遗址保护、功能展示等于一体的保护性建筑。天堂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是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现在的天堂遗址保护建筑高达88.88米,是座巍峨高大的仿唐风格塔式建筑。

隋唐洛阳城九洲池

九洲池是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西隔城内的皇家园林,为隋炀帝所建。今天的九洲池遗址占地326亩,现存12处遗址,是集遗址展示、园林艺术、牡丹观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经过了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周、隋等朝代的修缮,至唐初废弃,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千百年前,这里曾是河洛地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西晋末年,客家先民从汉魏洛阳城扶老携幼、栉风沐雨,开启了困难重重的首次迁徙之路。此次南迁也是客家民系形成史上时间最早、人口众多、整个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南迁。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的郭城正南门和街区遗址,主要遗存包括定鼎门门址、城墙遗址、天街遗址、里坊遗址、水系遗址等。定鼎门是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始建于隋,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也成为客家先民南迁的见证者。

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区会盟镇雷河村,始建于晋代,初名浮图寺,后多次改名。寺的山门两侧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龙马负图寺既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又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国易学文化的发源地。

汉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始建于公元50年,古谓之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位于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

关林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以王侯之礼葬关公灵首于洛阳城南,并建庙祭祀,即关林。关林占地200余亩,有建筑180余间,是海内外唯一的林、庙合祀关公的古代经典建筑群。客家先民南迁时,将关公文化和信仰带到迁徙地。至今,客家人较多的地方,关公信仰盛行。在洛阳,每年都有大量客家人来关林祭拜关公,每年9月至10月举行的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更是客家人的重要节日。

龙门石窟(伊阙关)

伊阙关位于今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即今天的龙门石窟景区一带,关址早已不存。作为古时洛阳的南大门,伊阙关于东汉时正式成为“洛阳八关”之一。唐代中后期的战乱和五代纷争,引发了北方汉人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支移民即为客家先民。彼时不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平民百姓,纷纷南下避难,伊阙关成为众人离开洛阳城的主要关隘。

嵩县两程故里

两程故里,位于嵩县田湖镇程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理学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由程颢、程颐创立,后经客家先贤杨时、罗从彦及李侗发扬传承,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北宋灭亡后,程颢、程颐后裔随朝廷南迁。程姓遍布广东、福建及世界各地。

伊川二程文化园

二程文化园占地300余亩,以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墓园为基础扩建而成,是世界程氏根亲拜祖地,是国内规模较大的集旅游休闲、传统文化教育、家风家训研学、学术文化研究、国际人文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林。客家传统文化中的敬祖、崇文重教、知书尚礼、讲理性、知礼仪、懂教化等深受理学南传影响,形成客家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华丘(邱)氏文化园

中华丘(邱)氏文化园,即丘(邱)氏河南堂文化园,位于偃师区缑氏镇邱河村,是当今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百家姓单一姓氏祠堂。洛阳是客家丘氏的宗地,也是全球丘氏河南堂的宗地。客家丘氏从中原南迁的最早先祖,是唐代洛阳人丘崇。丘崇子孙繁衍,绵延世泽,散居赣、闽、粤、港、台、桂、湘、滇、浙、贵、鄂、川等地及世界各国,后裔逾百万人,丘氏遂成为客家诸姓中的大姓之一。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于2009年修建,坐落于偃师区虎头山,是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的独特地标。以纪念碑为主体建设的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公园,是2024年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活动场所之一。

纪念碑以古朴典雅、庄重大气为主要风格,坐落于十七步台阶的两层方坛之上。十七步台阶寓意客家先民从首次南迁至今已走过1700多年的历程。碑体总高13.6米,以浅粉色花岗岩雕刻而成,正面刻有“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13个大字,基座四周是描述客家先民南迁及客家人发展历史的浮雕。

轘辕关遗址

轘辕关遗址位于偃师区府店镇东南的轘辕山上。相传轘辕口为远古时大禹所开凿,为历代洛阳、偃师通往汝、许、颍、襄等地的捷径,是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的要地。现存古关建筑系石灰岩垒砌,正中是弧形顶门洞,东门外有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关顶,门洞上嵌有长方形关额。关顶原有大殿,毁于战火。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客家先民首次南迁,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向江东迁徙,轘辕关为捷径要冲。

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坐落于偃师区府店镇缑山之巅,由武则天撰写碑文并书丹。碑文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守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据此,不少专家认为王姓源于姬晋,缑山则是王姓发源地。如今,王姓成为现在客家民系中的一大姓氏。

刘国故城遗址

刘国故城遗址位于偃师区缑氏镇郑窑陶家自然村北。考古探明,刘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宽650米、南北长1220米,残存城墙分东西两段,两段城墙之间有城门,城外修有护城壕。刘国故城是客家大姓之一刘姓先祖最早扎根繁衍的地方。

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含大谷关)

大谷关,又名太谷关,位于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是建于东汉末年拱卫首都的“洛阳八关”之一,距汉魏洛阳故城约40公里。西晋末年,大批士族、百姓扶老携幼,穿过大谷关,踏上了千辛万苦的南下之路。如今,新建的大谷关城和烽火台,重现当年关隘的雄姿。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在此落成,系统展示了客家先民南迁的漫长历程。

辟雍碑

辟雍碑是刻于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的一方碑刻。碑额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文隶书,共1500余字,记述晋武帝司马炎设立学官、兴办太学、亲临辟雍视察讲演及皇太子司马衷再次莅临之事。辟雍碑展现了客家先民南迁之前,世族学子在京都洛阳接受教育的状况。

营花寨遗址

营花寨遗址位于孟津区河阳街道冶戍社区东南隅,是西晋时期留存下来的一处遗址。史料记载,营花寨是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安)任河阳县令时建的后花园,在宋、明、清时期都有重建或扩建。西晋重文兴教,洛京的文化代表着当时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文化也随之向南传播。

洛出书处

洛出书处是河洛文化之源,遗址位于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的交界地。这里留存有汉魏、清雍正时期的“洛出书处”石碑各一块。汉魏石碑,碑高2.1米,上圆下方,碑额刻有圭首图案,碑后为洛神庙。清朝时期的石碑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永宁县令沈育所立,时任河南府尹张汉所书。两块历经沧桑的石碑,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青要山

青要山,位于新安县西北部,是上古时期黄帝建都立国之处,史称“黄帝密都”。青要山海拔1385米,景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于一体。青要山自古以来就以神秘莫测和山水之胜闻名于世,我国古代奇书《山海经》和后来的《水经注》中都有关于此山的记载。

偃师商城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是第一个商代都城,为商汤灭夏后所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740米至1215米,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偃师商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

东石罢杨柳古渡口

东石罢杨柳古渡口位于今伊滨区李村镇石罢社区北。其南望大谷关,北瞻汉魏洛阳故城,是古代南来北往的枢纽、汉魏洛阳故城的重要门户和险关要隘。这个客家人南迁最重要的洛河渡口,因为河道整修,古迹消失,渡口南仅留一寺庙,如今基本建筑尚存。

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位于偃师区缑氏镇陈河村,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东南为轘辕关,西南临近伊阙龙门,自古便为洛京畿辅之地。这里是玄奘出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了解祖根地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玄奘故里文化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380余亩,自开放以来,接待了数百万名国内外游客,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圣地。

孙氏文化园

孙氏文化园始建于2014年,由孙氏后人共同捐资修建。孙中山先生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70世系孙,洛阳孙旗屯孙姓一族也是孙武后人,孙氏文化园里的一通清代石碑就是孙姓后人迁移洛阳的实证。石碑的主人孙盛,是明代开国武臣孙兴祖第五子。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孙盛奉旨镇守洛阳,后率族人迁至洛阳,孙盛成为孙姓迁洛始祖。

姚园

姚园,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墓地,位于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1.5公里处,背靠万安山,西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约300米。2014年3月,伊川县投资4万元,姚氏宗亲捐资10万元,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墓园广场、祭祀场地等,这里成为海内外姚姓寻根问祖、凭吊先贤的场所。

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位于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理学家程颐在此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此后20年间,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客家文化源于古代中原文化,作为理学思想策源地之一的伊川书院,对客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范园

范园,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墓地,位于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1.5公里处。范仲淹墓地为长方形,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07米,有古柏472株,墓祠、墓冢,基本保存旧制原貌。此处是海内外范姓寻根问祖、凭吊先贤的重要场所。

召伯听政处

召伯听政处古碑,位于宜阳县城西北甘棠村。古碑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由时任河南府尹的张汉题写,宜阳知县郭朝鼎所立。召伯,是西周社会变革的倡导者。据说,当年召伯放弃王族公侯的优厚待遇,巡行州县乡里,问政草野百姓,决讼甘棠树下。人们感念召伯恩德,把召伯处理民间事务的地方称作“召伯听政处”。

福昌阁

福昌阁位于宜阳县城西30公里处的韩城镇福昌村,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宜阳县志》记载,隋炀帝时曾建福昌宫,现存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全面修葺,近年又翻修一新。福昌阁建在旧时福昌城的西南崖头之上,坐北向南,采用垂檐塔连式结构,台前筑台阶120余级,气势雄伟,巍然壮观。(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蒋颖颖)(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 席倩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