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冬日创作季#
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
故为天下贵。
#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悟道者视为珍宝,未曾悟道的人也能够得到道的保全。
用语言影响他们,用行为来改变他们。对于这些未曾悟道的人,真正的悟道者又何曾抛弃他们?
天子即位、设置三卿的时候,与其拿精美的玉璧、华美的马车作为献礼,不如把道作为献礼。
古人为什么珍贵大道呢?不就是按大道行事可以得到更多,可以免于获罪吗?
因此,道才为天下人所珍贵。
#解读
这一章写的是道的价值和作用。
先提出观点:道是万物的主宰,悟道的人以此为宝,未悟道的人也能够靠此保全。
“善人之宝”很好理解,但“不善人之所保”就有点不太好理解了。
“道不远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观点: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二十七章:“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四十九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所谓的善者,就是悟道的人;所谓的不善者,就是未曾悟道的人。在老子看来,无论善者还是不善者,对于大道而言,都是“刍狗”,一视同仁,“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用;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因为大道是世界和万物的本源,“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大道所在的维度,远高于人类认知的高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天地”,在某种程度上指代“大道”。“大道”又怎会因为有的人信奉它、有的人不信奉它而区别对待呢?
第二句话的争议就比较大了。
传世版中,这一句是“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意思是“善言可以收获别人的尊重,善行可以得到别人的追随”。但是这样以来,和上下文又有什么关系呢?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因此我的理解是:用善言来教诲他们,用善行来改变他们。
这样不仅顺合了“不善人之所保也”,也和“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形成了呼应。
第三句的翻译也是众说纷纭。
天子以立,设置三卿,万民朝贺。
“拱之璧以先驷马”可以理解为一种仪式,前面是礼官手持玉璧,后面是威武的驷马车队。也可以理解为朝贺之礼,用玉璧和驷马献给天子表示敬贺。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和“不若坐而进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与其敬献玉璧和驷马,为什么不敬献大道呢?
最后一句: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
古人修道的目的是什么呢?悟道的人遵道而行,可以收获更多;未曾悟道的人通过学道,不再逆道而行,可以避免更多获罪的风险。
实际上,在道德经中,无论是善者还是不善者,指的都不是普通的百姓,都是手执权柄的统治者。善者是悟道的统治者,遵道而行,可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善者是未曾悟道的统治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有“强梁者不得其死”的风险,学习大道可以免除灾祸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