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王合森:群众的获得感就是干部的成就感
富美宜阳
2024-09-18 20:45:28

出洛阳向西,沿洛宜快速通道进入宜阳界,一排“大风车”矗立的迎面坡便是锦屏山,樊村镇沙坡村就在山的另一边。

盘山路是柏油路,弯弯绕绕,但很好走。青山入眼,秋风拂面。通往沙坡村的路旁,种满了花椒和樱桃,林下间作着红薯、花生、柴胡,其中蕴含着富民增收的智慧。

沙坡村党支部书记王合森

“欢迎到沙坡。”沙坡村乡里中心坐落在这片白墙黛瓦、绿意葱茏的田舍之间,从“群众之家”便民服务大厅走出来,村党支部书记王合森笑意相迎。

单看精气神,很难猜出王合森已经60多岁。同样,单看沙坡今天的俏模样,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贫困村。“事业有干头,人就会显年轻。乡村有奔头,乡亲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王合森的看法精辟深刻。

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王合森,是挨过饿、吃过苦的一代人。然而,对于沙坡人来说,除了温饱,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渴”。

沙坡“愁穷”,更“愁水”,是出了名的“旱疙瘩”。“东沟有一处坑井,村民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一瓢一瓢地刮。”王合森回忆,“夏天接雨水,冬天化雪水,若逢连旱,还要跑几里地到外村挑水。”

后来,村里发现了煤矿,乡亲们又吃了多年矿井水。再后来,解决温饱之后,大伙儿开始买水吃,一辆罐车拉七八立方米水,要百十块钱。直到现在,许多老乡家里还保留着过滤池和水窖。

以党的十八大为时间坐标,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是脱贫硬杠杠。在政策支持下,沙坡村再一次开启艰难的寻水之路。

2014年春,村西掘井375米,无水;同年秋,东沟掘井150米,无水;2015年春,再探再打,下挖730米,结果依旧令人失望。一连三口深井打下去,就连干部的心都凉了一大截。

“革命年代,怕死不当共产党员。要摆脱贫困,也不能少了这股劲儿。”王合森感慨。2016年冬,在中国诚通集团的对口帮扶下,村里的第四口深井开挖。

“545米出水了!每小时22立方米!全村都沸腾了!”王合森说。寒冬腊月,为了保证出水量数据准确,村干部两天两夜轮番死守在井口;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现场支起两口大锅,烧水搅拌混凝土,村里买来电热毯和电炉子为水塔“保暖”……

当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距离春节还有三天。当清冽的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鞭炮声响彻山村。“不经沧桑苦,难知其中味。这种喜悦无以言表。”回想起通水的画面,王合森依然心潮澎湃。

有志者,事竟成。党的政策好,干群加油干,沙坡村一举摘掉“贫困帽”。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沙坡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成为当地“五星”支部创建先进村。

沙坡村面貌一新

“一年更比一年好。”王合森掰着手指头,细数新变化——

富起来的沙坡,令人羡慕。1500亩花椒、600亩大粒樱桃,搭配林下特色种植,让土地产出翻了几番。得益于技能培训,300多名群众持证就业,务工收入有了保障。

美起来的沙坡,令人羡慕。以供排水一体化为突破口,全村改旱厕、治污水、拆违建、建花园,大伙儿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乡村环境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大变样。

乐起来的沙坡,令人羡慕。老村部改造成乡里中心,养老、托幼、健身、娱乐等功能集中布局,乡亲们在家门口享受到城里一样的服务……

趁着中秋,村里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我陪老人过中秋”活动,义诊、理发、喝羊汤,亲情乡情感染了每一位沙坡人。

“走到哪儿,乡亲们给咱笑脸,念党的政策好,念干部们办好事,心中就有满满的成就感。”王合森感慨。

(来源:洛阳日报)

往期精彩回顾

恭喜!宜阳这些师生获奖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E起学理】总书记这样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