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朱刚 | 上虞明代“陈绛”墓志铭考
越地文献
2025-05-23 09:49:03


    在2007年11月份全市范围的文物普查中,上浦昆仑村发现了一块明代石质墓志铭,长55厘米、宽55厘米、厚15厘米,正面打磨,上面用蝇头小楷镌刻有千余文字,字迹工整秀逸,颇有书法功底,因年代久远多数文字被磨蚀,已无法看清。可以辩认的字迹有“..大夫应天府....人合葬墓志”及“公讳绛,字用扬,居近金罍山,自号罍山子....”等。

    墓志主人考:查《上虞光绪县志校续·卷九人物列传》可知,明代“陈绛”为此合葬石墓志的男主人。陈绛字“用扬”,明代上虞人,明世宗嘉靖甲辰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应天府尹。据陈礼法主修、陈愚诗编纂的上虞《陈氏县前支宗谱》记载陈绛系“县前支”名人,为“陈佐”之族兄弟。

    墓志出土地考:据昆仑村村民所述,此墓志碑在文革时出土于村边一个叫“凤凰尾巴”的山上,查“万历上虞县志”,有记载“应天府尹陈绛墓在昆仑山”,可知墓志出土原址为上浦昆仑村昆仑山,陈绛墓地当时就在于此。

    墓志撰写者考:因墓志磨蚀大部分字迹无法辨识,墓志撰写者不得而知。经查考,现藏台湾傅斯年图书馆的善本《续镌山堂遗集》,其后有附录,清楚表明墓志铭撰写者为明代“陶承学”,墓志铭题首为“明嘉議大夫應天府府尹罍山陳公配丁恭人合塟墓誌銘”。陶承学(1518-1598),字子述,号泗桥,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由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南京御史,出为徽州知府,政绩卓著,升河南布政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陶承学为官之时,于俸禄外,分文无所取,“生平清谨,始终不移”。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初三日卒,年八十一,赠太子少保,谥恭惠。《续镌山堂遗集》(万历二十三乙未年1595刊本,陈应芳序,閔达跋,陈翌校)是由陈绛与陶承学共同撰述修编,两人同为会稽同乡又同朝为官,自然感情颇深,陶承学擅长金石篆刻,今在杭州岳庙的《金阶悼岳鄂王诗碑》就由金阶撰、陶承学所刻,由此可见由陶承学撰写陈绛墓志铭顺理成章。

    陈绛生卒年考:陈绛为嘉靖二十三年甲辰进士(公元1544年),同时期的陶承学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进士,两者年岁相仿。据附录内容显示,陈绛生于明正德癸酉年(1513),卒于万历丁亥年(1587),享年七十有五。合葬的其妻丁氏恭人早于陈绛先逝,卒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享年五十有五。

    陈绛所居旧宅考:《光绪上虞县志》有载,“京兆尹第在西南门街,金罍山后,玉带溪之上,明应天府尹金罍子陈绛故居。”可见陈绛故居坐落位置在原上虞县城(县治在今丰惠)西南。

    陈绛事迹: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明朝后期失陷沈阳、辽阳、广宁,宁远处于关宁防线的先锋,后金攻破广宁后,山海关成为明朝阻挡后金进军的关门,名将袁崇焕认识到宁远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当时,陈绛为其副使,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主持战务,营建修筑宁远城使其更具规模,抵抗外侮,不辱使命,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与崇德帝皇太极始终没能打破关宁防线。就是这道关宁防线,不仅保卫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20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陈自此后一岁三迁,寻擢光禄寺卿未任即转应天府尹,乞休归,徙居于上虞金罍山。

    陈绛著作:其著有《金罍子》四十四卷(内府藏本),效仿乡人王充《论衡》,博引古事而加以论断考证。此集由会稽“陶望龄”、南昌“舒日敬”、上虞县令“徐待聘”作前序,上虞“车任远”甫校并作后序,本名《山堂随钞》,后由陶承学三子陶望龄(1562—1609)删改,因陈绛所居近有金罍山,改题今名,清朝纪昀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收录。他还著有《辨物小志》等。县志记载,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上虞知县朱维藩重修县学大成殿,陈绛作“重修大成殿记”;另作有 “金罍山人对”。

    陈绛不但政绩卓著,同时又是著作颇丰的学者,无愧为上虞乡贤。其墓志铭的发现为考证陈绛生平及卒葬、研究上虞乡贤文化,有着重要的文物和史学研究价值。

---原刊于《浙博天地》2008年1月第一期(总第134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