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专科医疗机构视角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1-14 08:45:0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这一任务的落实,是对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提出的重大命题。

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扩展到家庭和社区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首先是引导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消除对精神障碍的歧视和偏见。同时广泛宣传普及相关健康知识,尤其要强化专业规范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以有利于早期识别问题、早期干预,减少疾病损失。其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强化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防止政策偏差或“打架”造成的“副作用”。要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形成完善的体系和网络,使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从预防、诊治到康复和管理能够有机衔接、便捷高效,并且保障有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穿戴式技术、各种脑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新药新设备等的及时转化应用等。

家庭是个体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决定》把家庭家教家风和社会心理服务并提,凸显了家庭在个人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家教家风可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又可以为家庭建设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和问题的早期干预,从而形成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家庭建设和社会心理服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因此,精神专科医务人员等专业人员角色需要扩展,专业胜任力需要持续提升。同时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也要提高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能力,与社工、教育工作者、其他医疗工作者等专业人士进行跨领域合作,共同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性的心理服务。

专科医疗机构在社会心理服务中的重点任务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形成全民关注心理健康、支持和参与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有效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精神疾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具体而言,需要开展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精神障碍防治知识科普宣教。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角色,在各类报纸、杂志和媒体平台上广为宣教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积极撰写相关科普书籍,举办科普画廊等,让更多大众了解各类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提升自我识别与调适能力,并知晓科学规范的咨询和治疗途径。

二是广泛开展精神疾病的筛查评估。专业人员可以开发、拟定各类精神疾病的筛查问卷,如“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筛查量表(GAD-7)”“进食障碍筛查问卷”等,与目标人群的主管部门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在不同人群中针对性开展疾病或心理问题的筛查评估,并根据筛查评估出的不同情况,进行防病治病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或者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三是提高综合性医院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能力。由于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仍普遍存在,许多人忌讳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因此各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提高综合性医院精神疾病的识别和早期诊断、规范治疗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精神专科医务人员需加大对各综合性医院的非精神专科医师的培训,使其在各自临床工作中遇到可疑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尽早识别、必要时转诊;加强综合性医院各科的多学科治疗(MDT)队伍建设时需纳入精神专科医生。

四是加大各类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从预防的角度,针对患病风险较高的人群开展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抑郁症高发于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因此,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需要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分别提出相应的服务措施,从科普、筛查评估、早期识别到治疗和预防,制定具体的操作化流程,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

五是强化心理热线服务。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要参与到心理热线服务的管理中,将热线建设成为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平台。一方面要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热线工作中,另一方面为作为志愿者参与热线工作的其他人员定期开展培训、邀请资深专家提供督导等,以提高热线服务水平。

六是建立健全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各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正不断完善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训练、模拟演练。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及时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营造“心理健康命运共同体”生态

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一整体方向指引下,精神专科医疗机构还可以主动探索改善自身形象,打造国民“心理家园”,更好地守护大众心理健康。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例,该院积极投入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提出了营造“心理健康命运共同体”生态的理念,目标是在社会、医疗机构和服务对象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中,求得最大“公约数”。具体包括:第一,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心理危机得到及时疏导和干预,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第二,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科普、咨询、治疗、康复)需求得到有效关照;第三,医院或者服务提供者的正面形象深入人心。

在学术上,医院对标神经科学、脑科学发展前沿以及临床需要,重点探索生物技术、穿戴技术等在早期预警、识别和干预等方面的应用,脑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在心理行为问题及精神疾病的诊治上的应用,探索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发展,精神卫生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医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并进一步研究智能感知、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上的融合发展。

在品牌建设上,充分体现公益性、公共卫生属性,发挥心理健康专科服务优势,强化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管理等学科建设,创建集研究型、创新型、示范性、辐射型于一体的精神专科机构,打造“暖心之家”品牌,积极消除污名化和病耻感,为大众心理健康探索新路径,以更好地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王亮报纸 齐泽垚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