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饭量背后的社会密码:从古至今的饮食与权力之思
爱吃猫的鱼🐟
2025-05-22 22:11:58

[浮云]在晚清的风云变幻中,袁世凯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而他异于常人的饮食习惯也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袁世凯身高不足 160 厘米,身形并不魁梧,且从不热衷于锻炼。平日里,他出门进门、上下楼梯,都得靠轿子抬着,一副养尊处优的模样。然而,他的胃口却大得惊人!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袁世凯便开启了他奢华的早餐之旅。一个人就能风卷残云般吃下 12 个鸡蛋、一笼热气腾腾的蒸蛋糕,还有一只精心烹制的清蒸鸭子。这般食量,着实令人咋舌。

回溯历史,不同阶层的人在饮食上有着天壤之别。汉代,士兵们每日的口粮仅仅是一小碗小米,换算下来还不到现代的一斤半米。这点微薄的粮食,不仅要维持士兵自身的体力消耗,还得分给家中老小。他们常常食不果腹,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挣扎。

到了明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依旧艰难。一个十口之家,每天能分配到的粮食只有一斤米。这点粮食,仅仅够维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存,连干活所需的力气都难以支撑。普通人吃饭,纯粹是为了活下去,每一粒米都精打细算,不敢有丝毫浪费。

而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饮食更是被严格管控。秦淮名妓董小宛,虽身处风月场所,却也难以逃脱世俗的规矩。她的饭菜总是一小碟水芹,搭配几粒豆豉,每日的饭量被严格控制得极少,连一盏茶的量都不如。即便如此,她还得时刻保持优雅的姿态。这种少吃的方式,并非出于健康的考量,而是当时社会认为女子吃得多便不端庄。规矩要求女子吃饭要安静,食量要少,才能符合大众眼中的“美”。

与普通人和女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代的达官贵人们在饮食上极尽奢华。刑部尚书徐干学,早上能吃下 30 个馒头,桌上还摆着 50 个鸡蛋和 50 只烤黄雀,油渍甚至都滴到了衣服上。工部侍郎吴省钦更是夸张,曾因比不过一个将军的 24 碗米饭而心有不甘。第二天,他一口气吃了 36 碗白饭,硬是把面子挣了回来。闽浙总督孙尔准到泉州视察时,当地官员准备了 100 个馒头和 100 个蒸饺,他竟将这些连同一大锅鸡鸭汤全部吃光,还感慨只有这地方能让他吃饱。

这些大人物惊人的饭量,实则是在彰显自己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大吃大喝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而普通人却在饥饿中苦苦煎熬。袁世凯的饭量在当时更是出了名。他早上五点就起来喝一碗牛肉汤,接着便是 12 个鸡蛋、一笼蒸蛋糕和一只清蒸鸭子的豪华早餐。上午十点喝鹿茸汤,十一点喝人参茶,下午还要吃海狗肾,晚上还有夜宵,顿顿都少不了滋补的药材和食材。他年轻时在朝鲜带兵,早上甚至能吃下几十个鸡蛋,靠这股“狠劲”处理军务。后来在小站练兵,他给士兵发粮食时,总不忘说几句让他们忠心的话,吃饭于他而言,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拉拢人心的手段。戊戌变法时,他表面支持改革,私下却把维新派的消息告诉了慈禧,一边吃着滋补的早餐,一边盘算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权位。

然而,这种用吃饭来掌控权力的做法,逐渐毁了他的身体。医生发现他的肾脏已经坏了,全身浮肿,体内堆积了太多滋补品带来的毒素。到 1915 年,他临死前还能吃下 20 个鸡蛋和一笼蛋糕,秘书感慨这一顿饭够普通人吃十天,可这也成了他最后的疯狂。

从汉代的士兵到清代的权贵,不同的饭量背后,是当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普通人的饭碗小得可怜,女性的餐盘被规矩束缚,而权贵的餐桌却堆满了食物。袁世凯更是将吃饭当成了权力的游戏,可过度的饮食和野心最终害了他自己。如今,社会已然改变,吃饭不再是身份的标签,每个人都能吃到自己需要的饭,这才是更公平、更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