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梁 沃:牛仔故乡马背之旅
石泉子
2024-11-05 09:41:12

       一扬鞭 ,手向风自由追诉; 一踏沙,马蹄与大地亲密对话 。

                                                     ——新疆记行

西部牛仔,曾给我们那代人留下一个熟悉的背影。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不断涌入亚洲。《铁骑》《关山飞渡》《佐罗》以西部形象出现在银幕上。他们骑着骏马,手持长剑,与恶势力进行斗争,每次举剑酷酷的经典情节,深入人心。自此,年轻人开始模仿主人公的衣着,甚至动作,讲话的口气。牛仔裤、长筒靴和卷边帽,一时间在全亚洲被视为一种时髦。

西部牛仔形象深入人心

我们的新疆之行,可以说人手一条牛仔裤。耐穿、耐磨又耐脏,拍照片好看,走起路来很潇洒。乌鲁木齐的“大巴扎”,是一个国际大集市,这里很多独具西域风情店铺,牛仔系列更是琳琅满目,一双质量上乘的长筒靴,可以穿二三十年不变形,还有漂亮的皮雕或贴皮图案来装饰,既防水保暖,又鲜亮迷人;我们来到禾木乡,手链、披肩、马丁靴、骆驼皮包,目不暇接,让我流连不已。牛仔裤采用了"猫须"和"手擦"等工艺,浓浓的怀旧风扑面而来,我真的还想买一条。

阿伯满脸胡茬,让我感到很亲切。我那不纯正的普通话,让他很好奇,问我是不是“广东人”,他努力学讲粤语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我说我是广西来的。阿伯说家里的年轻人经常去南边,广东广西都有他们的供应商。中国人热衷于牛仔装,我所在的南方,广州就是"中国牛仔之都"。兴盛时期,全球每三条牛仔裤就有一条来自那里,以量大著称,牛仔品类齐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牛仔服装产业在广东集聚蓬勃,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牛仔系列是年轻人最爱

我跟阿伯说,我们那边的人很喜欢你们的牛仔打扮。阿伯说很多来新疆的人都喜欢这些服饰。在北疆地区,随时可以体验一把西部牛仔的生活,特别在乌鲁木齐的一些乡村,"荒野牧场"丰富的户外活动和探险体验,聚集了一群热衷于骑马穿越的牛仔。他们有的是当地居民,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骑马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演现实版的"荒野大镖客"。这些牛仔跨上骏马扬起尘土,或在荒原上追赶猎物,享受与自然接触的乐趣;他们还会登上荒野峡谷的最高处,在巨石之上唱歌跳舞,欣赏金黄的谷穗和清澈的湖泊。

19世纪,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很多黑人奴隶大量涌入德克萨斯,数以千计的年轻人前往美国西部大工厂。他们有的是中西部农场的小伙子,有的是寻求冒险的英国人,有的是退伍的居民,有的是黑人奴隶,甚至有来自边境的墨西哥。最后他们都成了一种人"牛仔",被后人称为牛仔的故乡。西方影片中的牛仔,头戴毡帽,脚踏马靴。他们擅长骑马、打猎、放牛、弹吉他、唱歌跳舞,富于冒险。

     美国牛仔的形象,长久以来迷倒一大批年轻人。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真正的牛仔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牛仔的"牛",主要是得克萨斯长角牛,这种牛野性较强。牛仔们需要驱赶大量的牛群,穿越草原和荒野运送到市场,牛仔讲究的是实用主义,注重效率和结果,因此对牛的态度较为粗野。牛仔每天需长时间赶拢工作,不愿顺从的大公牛会用长长的尖角冲撞,这些工作非常辛劳和危险。每当牛群"炸群",要以最快的速度准确甩出套索,套住头颈将其拉倒制服。

游牧民族放牛很辛苦

穿越在新疆路上,我们经常遇见转场中的牧羊人,三十多度的高温,身穿棉大衣,骑在马背上挥动着鞭子。在中国新疆,牛仔也没想象中那么潇洒。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寒冷,冬季气温常常降至零下几十度。他们需要在户外放牧和管理羊群,棉大衣厚实,可以防风沙、御寒保暖,也便于户外穿戴和脱卸,应对各种突发天气。每当季节变换,得赶牛羊去寻找丰富水草。由于牧场间距离较远,平均每四天就得搬家一次,转场前羊群要来一次集中药浴。牛羊迁徙路径最远四五百千米,翻山越岭、沿河道、穿公路。我们驱车在路上,牛羊有时多到阻塞交通,交警就到现场维持秩序,吹着哨子;牛仔们也用力引导,穿着厚厚的棉袄,满头大汗。

八十年代的我们,经常看见男生们为了模仿西部牛仔的神秘和酷劲,拍照片只露出半边脸,说这样更显个性。电影上的西部牛仔,总是一张斜埋曲卷帽子后面的脸,一角露出半支闪着火星的雪茄烟,眼神迷离。后来的影视中牛仔还随身携带枪支,抱得美人归。真实的牛仔不携带枪支,这是不被请允许的。牛仔们地位不高,也得不到女性的喜爱。别看他们整天吹着口哨、哼着歌谣,由于长年跨着马儿奔驰,迎着风沙走路,形成了八字腿。头顶上那高高的宽沿毡帽,凹陷、翻翘,除了显得美观,既要遮挡得风雪烈日冰雹,还是现成的枕头、水瓢和饭勺。

美国牛仔鼻祖《毕逗一角钱小说》

所以,美国西部牛仔和中国牧牛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劳动人民,不过美国牛仔是劳工,中国牧牛人放的是自家的牛。美国西部牛仔名扬海外,全有赖早期美国文化和影视作品的极力塑造。美国最早的牛仔故事,源自《毕逗一角钱小说》。西部牛仔是西进运动中的开拓者,他们需要勇敢、坚韧、自由的精神塑造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随之产生了大量西部文学作品,小说改编搬上了电影。如《弗吉利亚人》《西部往事》等塑造了无数牛仔的英勇形象。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影坛倒是掀起了一股"西北风",文艺家们开始大量借鉴和融合西部片的元素。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开启了西部武侠电影的篇章,是中国西部武侠电影的首部力作。不仅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把中国西部的地域文化跟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全面结合起来,借由大漠戈壁、策马奔腾的那种快意恩仇,展示中国西部片的独特魅力,刻画了一个充满侠义精神世界。与好莱坞经典西部片相辉映,又独放个性与光芒。

中国大西北的武侠电影

如今,美国牛仔的生活方式消失了,但牛仔文化却没停滞,有些地方依然保留牛仔文化的形式,比如牛仔竞技或无鞍骑马、还有奴牛、套牛、斗牛等活动。

中国的牧牛业历史悠久,长期的农耕文明中,中国人和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中国西北地区,依然生活着很多放牛娃和牧羊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感恩这片土地给予的一切。所养育的黄牛和牦牛,性情大多比较温顺,牛仔们也会平和对待,注重与牛建立信任关系。如使用绳索和鞭子进行引导,而不是强行驱赶。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牛被视为朴素辩证法的象征,赋予牛艰难跋涉和任重笃远、厚德载物的文化蕴意。而西方文化则倾向于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可控制。据当地牧羊人说,随着现代科技走进千家万户,生活中的牛仔们可用航拍器观察得很远,及时发现牛的异常,如受伤或生病。他们在牛的身上安装定位器,足不出户,就能查看牛群行走路线以及‌体温健康,安全与否。智慧放牧,改变了传统的草原牧民生活。
      眼前绿草如毯,阳光微醺,温暖而不刺眼。一片云朵自东边而来,越伸越长。我想起两千多年前,老子骑他的大青牛,缓慢的往西而来,沿着平展的山坡,他一边手持竹简,一遍大声吟诵。《史记》里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之后便骑着大青牛继续西行,从此"莫知其所终"。这总让我浮想联翩,有时又甚觉忧伤,老子出走时心情是自由而平静的。但毕竟社会现状让他难过,他是大逃亡。行迹杳然。他到底去了哪里?遇到关隘,青牛会不会尾巴一拧,四蹄顿生紫云,驮着老子腾空而起,越过重重关山?他是不是找到了他心中的那片净土?

壮丽的自然风光

我脚下的阿勒泰地区,像一条扁担,挑起东面的内外蒙古与西面的中亚大草原,是游牧、贸易、迁徙的绝佳通道。这里独特的地貌和景观,常被游客拍出西部牛仔的感觉。我要拍出我的专属壁纸,于是在‌牛羊成群前来一张,靠着马儿也来一张。我还爬上马背,让酷酷的牛仔牵着走。我以为骑马是件容易的事,没料马儿才一提脚,我就被颠了一下,我赶紧拽着马绳,想摆pose是不行了,一路上马蹄左一下右一下,我就跟着颠一下再颠一下,想拍得美美的是不可能的了。一圈下来,全是紧张的笑容,真是太尴尬了。有了这次骑马经历,我是真心折服牛仔们那份从容,“马上叼羊”那是千锤百炼的成果,是真正的“草原上勇敢者运动”。

这片土地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踏在青草处,隔着铁丝网,可以遥望对面的吉尔吉斯斯坦。当地人说,李白就是出生在那里的碎叶城。隋朝末年,李白的先人因做生意来到西域,辗转流落这里,碎叶城当时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重镇。当地人说,这里晚上可以看到无数星星,在清澈的湖边还可以看见银河。这让我很是惊喜。李白小的时候,一定是无数次仰望天空,才写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我没能看到银河,天边那几颗是星星吧,如果不是星星为什么给我眨眼睛。隐约间时空交错,只见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头裹布巾,露出一条臂膀,要和别人拗手劲。哪里又来的一位"少年游侠"?与同龄人三杯下肚,笑弄宝剑、秀肌肉,他膂力过人,不矜名节,只顾和哥们讲意气。

李白和他的《侠客行》

牛仔啸日月,马背舞寒霜。在这样的草原荒漠,思愫很容易随风飞散。我时而在草原漫步,时而高山上邀游,不知归处。捡拾《全唐诗》中李白诗,"剑"一共出现107次。铗、吴钩、湛卢、干将、莫邪、匕首、霜雪、龙泉等遍布诗作。"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佐罗把敌人全部打倒之后留下"Z"绝尘而去,李白的潇洒劲像极了佐罗,但不留"身与名"的行事风格又有所不同。佐罗白天是风度翩翩的总督,夜晚是惩恶扬善的蒙面大盗;李白晚上多半"静夜思",东方放白"仰天长啸出门去"。只见他" 眸子炯然,哆如饿虎",骑着那枣红色"紫骝马",戴上"缦胡缨"侠客帽,腰挎明闪闪宝剑,驰骋吐蕃的白雪云海。活脱脱就是一个西部牛仔的形象。

中国自古就有侠义精神。李白年轻时行侠仗义,到处打抱不平。成为"诗人"不是李白的目标;"以侠自任"是他的人生理想,他想做侠客当大将军。李白渴望雄鹰的自由和飞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的诗歌充满剑客的骁勇和侠义,"张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飞猱";他生性豪迈不羁,轻财好施,存交重义,追求惩恶和扶弱的侠客精神。用一首《少年行》怀念早年的热血侠客行止;一首《侠客行》从装束、兵刃、坐骑到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无不展示唐代盛行的游侠之风。‌《关山月》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猛虎行》则支持民族团结和反对分裂的诗作。李白不是牛仔却深得牛仔精髓,从这个角度说,李白就是中国最早"西部牛仔"的代表。

驼铃声回响在历史深处

新疆太大,我们不是在车上就是在车上。不知是连日来长途颠簸的缘故,抑或是醉倒在这如画的美景。总有错觉,脚底摇摇晃晃的。树林也摇起来。长风浩荡,衣裙飘飘,我好像跟随李白的明月,出了天山,畅游苍茫云海。他当年是不是就这样,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穿越万里关山,直达玉门关。他尽情享受边塞风情和辽阔天地,纵马驰骋,在山巅上饮酒吟诗,领略大自然的奇妙景象。我挺起胸膛呼了一口气,又深深的吸了一口,空气中弥漫着酒的味道。放眼望去,村庄都亮起了灯盏,人们开始烤羊脚,大口吃馕,手中的酒杯还没碰响,便一饮而尽。每十米就是一间木板屋、斜顶房,一行向阳花、一排格桑花,俯着身躯、侧着脑袋,有意无意的将几间小房子隔开又相接,好像在窃窃私语,又好像偷听来自人间的对话。

我跺跺脚,确实身体是在此刻、在此地。疯长的草木、道路,在远处泛着月光,闪闪烁烁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无边的旷野伸向更远,那些曾经纷繁的事物消失在历史深处,驼铃声在阿尔泰山下悠扬,丝路依然绵延不绝。碎叶城虽然远去,这里的每一块碎石、每一捧黄土,都有热血有温度。在这里穿行的商旅,东归的使者,都曾是我们的故人。由中国打造的货运中欧班列,已代替彳亍攀沿的脚步。如果玄奘再西行,马可波罗再东来,如果李白重返故地,不用花数年时间,一两天就能抵达。

西部大开发中的建设兵团

夜幕降临了许久,仍有人流如织,灯影绰绰。月亮的清辉开始流淌,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这片土地上的每个故事,既是终点亦是起点。"新疆是个好地方",瓜果飘香,令人神往,中国70后很多都会唱这首民歌;新疆好地方更是锻造力量、磨砺意志的无限可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丝毫不逊色于美国西部的牛仔传说。

抗日战争后,新疆局势不稳定。王震主动请缨,率领10万官兵进军新疆。面对荒凉无垠的戈壁,359旅战士们肩负"拿起铁镐"的神圣职责,开始了屯垦戍边的新纪元。挖渠修路、开荒造田,开创新的"南泥湾"奇迹。在新疆北部的戈壁沙漠,许多青年自己搭棚子,用手挖地窝子,喝盐碱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修建水利、屯垦戍边、开辟了绿洲和城镇。他们把这片古老的沙漠,变成了万亩良田。无数建设者参与到西部大开发,兵二代兵三代,在这里奉献青春乃至生命。在城市农村,在工厂车间在军队,在新疆广袤广阔的土地上随处可见。这些被称为"西部牛仔"的支青们,把热血和生命奉献给了新疆。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充满阳光

 自抵新疆,接待我们的导游中,就有两个"兵三代"。悦悦的爷爷是第一代兵团人,参与了当年新疆的屯垦戍边,她从小耳濡目染,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阿辉今年才18岁,我们问他,还想过回家乡吗?新疆就是我的家!他的神情非常笃定。不问不知道,他已经干导游这一行六年了,因为家里的双亲身体不好,他很早就出来谋生了,现在还在读大学,学的是旅游专业,等一毕业就回到这里,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小伙子从小出生在这里,别看他年纪轻轻,不仅熟知新疆的历史和文化,还能用流利的维吾尔族语、普通话和多种外语与游客交流。一路上他不停给我们唱新疆歌曲。小伙子乐观、开朗,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同行中的一个阿姨,不断地和小伙子私聊。原来,这位阿姨在广西边境将生意做大了,她加了不伙子的微信,希望他遇到困难给予帮助。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一路走来,有人欢歌有人笑语。有人把自己的泪水噙在心底,带给疲惫的旅人一丝温暖。远离家乡的人,很容易被一种情绪感染。

 

《我的阿勒泰》引发全民关注这片热土

最近以新疆为题材的微剧《我的阿勒泰》,一经播出,就引发全民关注这片土地。该剧改编自同名散文集,作家李娟,也是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普通家庭。她记录着所见所闻,记录着阿勒泰这片土地的广袤与神秘。一低头,发尖与大地窃窃私语。一昂首,目光与星空的深邃对话。那些破壁而出的河流和高耸的雪山,那些散落草原的羊群和异族的小伙,都被她一一编织进文字。同为新疆作家的刘亮程曾如此评价李娟 :"我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而李娟,就是这样一个言说者。"

打造中国式西部牛仔

一跃身,脚与山路共舞;一展翅,风与风相拥抱。《我的阿勒泰》展现了牧区生活的旷达与美好,采用电影级别的镜头语言,表达了新疆北部的牧场风光和生活意境,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男主身上既有草原的粗犷与豪迈,又有牧区少年的纯真与质朴,他骑马奔驰在广阔的天地间,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生命力,这种特质与西部牛仔的狂野不羁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源自于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呵护与坚守。

巴太公并非只追求个人自由或为爱复仇,更多地承担家庭的责任,他在爱情面前笨拙而勇敢,充满了青涩与纯真。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经历了从迷茫到坚定、从逃避到面对的成长过程,学会了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不辜负家人的期望。这种成长与蜕变赋予了这位"中国式西部牛仔"更加深刻的人性内涵。

一粒种子总有一片收成

再看看剧中的张凤侠。中年女性往往有很多的社会角色,她们背负着家庭责任,一辈子活成女儿、妈妈、丈夫、媳妇,唯独没有活成自己。作为儿媳即使丈夫去世,依然将痴呆的婆婆带在身边照顾,张凤侠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束缚,时刻不忘给女儿提供情绪价值。她就像一株向日葵,心有所向,温暖顽强、乐观善良。就像一个闯入草原的女侠客,活着肆意洒脱,有一种仗剑走天涯的气魄。 马伊琍的表演也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据说最初就是她建议把张凤霞改成张凤侠,女侠的侠。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着过。"李娟的这句话,点燃西部边疆也刷亮了全网。颠沛流离的牧民,没有抱怨生活,他们眼里有光,内心敞亮,仪式感满满地盛装于每一次转场,因为那是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我的阿勒泰",为年轻人提供了回归自然的心灵治愈。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祖祖辈辈用手和脚夯实的土地

是的,就像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一个国家以这么短的时间,让荒漠戈壁开出一片丰美、富饶,这无疑是一篇壮丽的诗篇。我们无需仰望遥远的西部,我们的脚下就是西部!广袤而深情的土地,祖祖辈辈用手和脚、一把泥一抹泪夯实的土地。他们驾驶着青春的马车,奔跑在我们记忆的辽阔疆域,那样动人地滋养后辈们对这方水土的眷恋。我们需要属于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里的田园牧歌,抚慰往昔的疲惫与倦容。一扬鞭,手向风自由追诉。 一踏沙,马蹄与大地的亲密对话 。

风起林涌,心随草动。半个月的行走,鞋履沾满了泥土,牛仔裤也多了褶皱,夹带着一路风霜。旅途未止,时而休整,时而启程。

     作者简介:梁 沃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刊发《文艺报》《延河》《广西文学》。第四届鲁迅西南文学院学员。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