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治理之道,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需要哪些新技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河南怎么发力?怎么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针对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建言献策。
数字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能够为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高效的创新路径,突出体现为解决因人口结构失衡导致的村民缺位治理难题、提升乡村治理的精准性与前瞻性、强化村民的集体意识与身份认同。需要注意的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对治理主体、治理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从人才队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协作机制完善、数据使用与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着手,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以“数字+乡村治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有助于解决“人地分离”的乡村治理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与交通网络的密布对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总体上出现了一股持续不断且规模庞大的乡村人口流动大潮。这种大潮在促成“人地分离”问题、加剧乡村人口结构失衡的同时,也破坏了传统的乡村治理结构,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和自下而上的民情上传两条链路在尾端断裂。而数字技术的运用则为解决因人口流动而造成的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机会。数字平台为组织与“失联”的乡村居民、乡村居民与乡村居民之间创造了共同在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云端共同处理各种事务。从基层政权的视角看,乡镇政府能够及时通过网络传达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与把握村民的思想动态。从公共政策落实的视角看,国家政策落实的承载方也就是村两委可以利用网络更好地将涉及村级组织运行、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等各方面的村务落实到位。从村情民意反馈的视角看,在外务工的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出关于乡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加强与村干部之间的交流。也就是说,乡村治理数字化可以将断裂的治理结构接续起来,实现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共同在场,即使人不在村也可参与村内村务、党务、事务、商务等。这无疑解决了因“人地分离”而造成的乡村治理困境,化解了因人口结构失衡而导致的乡村治理结构损坏这一难题。
(二)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依托于数字技术的使用,乡村治理主体能获取大量的大数据资源,这种资源的嵌入将支撑乡村治理实现转型。第一,大数据提升乡村治理内容的精准性。在数据收集阶段,数字化平台可收集到海量反映村民对乡村治理内容的需求信息;在数据处理与数据应用阶段,乡镇政府部门能准确掌握村民情况,能在乡村治理方面以村民真实需求、社会问题为导向,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治理。这无疑为提升乡村治理内容的精准提供了保障。第二,大数据促使决策模式实现转型。在传统的乡村管理决策模式中,乡镇政府习惯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依靠工作经验进行决策。大数据的应用将通过分析总体数据、挖掘事物间内在关系来助推决策模式向数据决策转型。第三,大数据助推实现乡村治理的前瞻化。“预测”是大数据的功能之一,乡镇政府能够利用数据进行研判和预测,制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方案,进而提升乡村的应急管理能力,促使乡村治理由“事后治理”转向“源头治理”。
(三)有助于强化村民的集体身份认同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现状减弱了村民对村庄原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数字空间在延伸乡村公共社会空间、消除村民之间疏离感、构建集体身份认同方面颇具重要价值。其一,村民长期外出务工会降低其对村庄的认同感,但同时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导致其形成“回不来,融不进”的身份认同困境。而通过使用数字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增强其集体身份认同意识,强化其对于村庄的认同。其二,村庄集体记忆是村民共有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基础,具有情感性,是激发村民对乡村认同的重要纽带。村民在查看数字空间中的视频、图片等形式后,会唤醒儿时对集体以及乡村的记忆,进而激发对村庄的情感,再造对村庄的认同。其三,身处异地的村民可以通过数字空间联结起来,并依托乡土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公共交往以及资源信息交换,扩充与整合村庄治理的外在资源。
二、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对治理主体的操作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对基层政府以及当地村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治理要求基层政府能够运用数字化平台服务乡村社会,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例如,通过使用政务平台,提升做好民生工作的能力;通过基层党建工作平台,提升乡村党建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打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数字治理需要村民经常使用数字平台,青年群体完全可以适应数字化的新型乡村治理方式,但对于不擅长数字产品的老龄群体而言,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二)对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出更高标准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数字化,故而需要完备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来支撑。一是数字化硬件设施,即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良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前提,提升乡村互联网的接入能力,解决乡村网络信号问题是应有之义。二是乡村数字治理平台,即乡村政务服务平台。乡村政务服务平台是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网络空间,建立覆盖各级政府,涵盖民生、党建、政务等内容的高质量数字化平台是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法宝,而平台的建设也对乡镇基层政府提出了挑战。
(三)对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提出严峻考验
乡村数字化治理促进了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信息资源的共享依赖于数据的收集、传输与存储,而在这些环节中,一旦网络安全技术受限、数据管理行为不足,信息资源便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网络攻击或政府信息、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泄露与盗用。如果不严加防范,基层政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将受到损害。为此,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既要基层政府各层级、各部门,政府与村民之间共享信息资源,也要关注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
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推进策略
(一)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培养数字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是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要重视人才引进。按照国家和省级政府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的要求,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涵养专业人才等方式吸引优秀的信息化人才来到农村基层发展。二要加强人员培训。对于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讲,一方面,要通过舆论宣传、工作引导、加大阐释力度等方式使其转变工作理念,树立数字治理、开放共享、协同工作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向基层工作人员传授专业技能,并给予一定的实践指导,提升其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三要普及网络知识。对于普通村民来讲,不仅要引导其树立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意识与素养,还要加强数字化平台使用方法的宣传,保障村民拥有参与数字治理的技能,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其需要关注数字技能较差的老年群体,要注意网络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培训课程、日常指导、子女帮助等方式提升其参与数字乡村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治理技术支撑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重要先决条件。一要加大对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比重,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引导资金在数字乡村治理中合理配置与流动,为乡村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给予特殊关照,将各种资金、技术等向数字化薄弱的乡村倾斜。二要推进乡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助推乡村实现光纤全覆盖,以及5G和千兆光网通达,提升网络速度,降低上网收费,构建数字化治理的硬件基础。同时,将人工智能、智能化农机设备、冷链等数字技术引入乡村,推动传统设备的数字化升级与转型。三要开发与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的省级综合平台,打造集民生保障、党建、政务公开、农村救助保障、健康服务、数据采集等村级公共服务内容于一体的网站或应用软件,将县级政府、乡镇政府、村支两委以及普通村民容纳进来,以更好地共享信息资源、保障民生、便捷村民日常生活。
(三)完善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共治
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是乡村治理模式架构的重要组成,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需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一是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保障村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需要基层政府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通过舆论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保障村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对村民在参与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及诉求快速反应。二是吸引外部资源。要树立开放的乡村治理观念,加强乡村与外部的合作交流,吸引外部的社会组织、企业、资源向乡村集聚,带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三是加强部门间合作。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部门协同治理的合作机制。以阶段、事务等内容划分数字治理范畴,推进村级公共服务的线上运行。构建数据共享与开放的标准,促进部门之间数据资源的交流。四是加强区域间协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功用,加强村庄之间、乡镇之间、县城之间的联合,整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减少短板,促进各区域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建立数据使用机制与管理机制,消弭信息安全风险
加强对数字乡村治理中流动信息资源的监管控制,将数据使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要构建数据使用、分享、流动的法规机制,明确数据的产权归属,明确数据在存储、使用、收集等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责任。制定数据安全预防与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应对各种突发问题与情况。二要规范数字化平台建设。根据数据的保密级别,设立分级保护办法,按照办法来对信息资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保密数据增加密钥,从源头杜绝机密数据的流失。三要建立数据监控管理机制,加强对数据存储、使用、收集等过程的监制,预防数据泄露、非法传播等事件的产生,或者在危及信息安全的事件发生后采取及时挽救措施。四要对数字化平台进行定期检测,查摆平台中存在的信息安全漏洞,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作者:邓欢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