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黑龙洞中觅“真龙”
盐咸
2024-10-06 16:51:22

图片


玉米收获接近尾声,沟里岭上的田地又呈现出棋盘的模样,阳光明媚,风中透出丝丝凉意,野菊花、喇叭花醒目地开在路边,村庄安详宁静。


车辆驶入沟底,下车,当我们打着鲜红的队旗,沿着蜿蜒小路走向黑龙洞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个顽劣的构想:假若这是在盗匪猖獗的年代,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踏入村子,一定会引来村民的高度警觉,黑龙洞中,已经有村民隐藏,一双双机敏的眼睛会透过隐蔽的瞭望口张望;与黑龙洞连为一体的黑龙寨,巍然耸立,箍着铁皮的厚重寨门已经紧闭,黑龙潭的流水发出愤怒的吼声,高高的寨垛口,大刀、长矛闪着寒光,土炮、土枪严阵以待。倘如此,即便我们是穷凶极恶的匪徒,也只能望村兴叹,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像电影《举起手来》中那群失魂落魄、洋相百出的“鬼子”。


图片


不过这样的构想,只是为我们的探幽采风增添了哑然失笑的佐料。那样的场景再也不会出现了,在和平的阳光下,村子早已习惯了田园诗中的韵味,鲜红的旗帜,与绿意盎然的山岭映衬,就是“万翠丛中一点红”的灵动。我们避开了黄金周各个景点人潮涌动的大军,可以独辟蹊径,为的就是来一场意味迥异的探访。


黑龙洞位于新安县五头镇胡张沟村神(堂)胡(张沟)路东油房坡下面的沟中,如果不是2021年那场洪水的冲刷,这个洞子可能还隐藏在村民从祖辈留下的传说中。村支书介绍,黑龙洞挖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其时因朝廷吏治腐败,国家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南有太平军,北方有捻军。为了有效防御起义军和杆匪的劫掠,清政府命令各地组织团练和修筑圩寨。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胡张沟村乡绅张景田、张景仲带领附近村民耗时两年,在沟中黑龙潭东边的土岗上修建了圩寨。同时,在寨的下面挖了既深又长的土洞。因寨与洞位于黑龙潭旁边,故称“黑龙寨”“黑龙洞”。

图片

黑龙潭早已干涸,黑龙寨也只剩下一个与周围土岭融为一体的轮廓,只有依稀可辨的夯土层和垒砌的河卵石还提示着古寨曾有的烽烟过往。在村里人的引领下,我们躬身入洞,瞬间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幼时,曾看过抗战电影《地道战》,但至今还无缘体验那可以神出鬼没、神秘莫测的地道是什么样子。在县内,曾进过辛亥革命元老张钫留下的张家故居与花园连通的暗道,进过郁山脚下土洞村汉代用于藏兵的深洞,进过玉梅村的王乔洞。黑龙洞与之均有所不同,张家的暗道青砖垒砌,暗室齐整,通道宽敞,尽显专业化施工的技术,非普通人家可为,人在里面行走毫无压抑憋屈之感;土古洞的虽然类似,但洞子没有黑龙洞这样的长度,开凿者应为富有战斗力的兵将所为。至于王乔洞,就是大自然形成的一个洞穴,虽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传说,但却没有人类意志力和智慧的震撼。


黑龙洞虽在岩壁之中,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与黑龙寨、黑龙潭构成了立体的防御结构。洞中分岔很多,好似迷宫。里面有居室、灶房、储藏室、石磨、水井、水渠、陷阱等设施。洞的宽窄仅容一个成人通行,且只能弯着腰身,如果是姚明的身材,只能望洞兴叹。洞内有现代的灯带照明,纵然百倍小心,肩膀还是会蹭到洞壁的泥土。洞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人工开凿留下的痕迹。只有行进几十米,到了可以容纳二三十人的议事厅,人才可以直起身子,四下观望。洞子两侧的居室、灶房、储藏室,约二三平方,非常简陋,壁上留着照明的灯窝,灯窝上方是斑驳的油熏的印痕。

图片


两位同行的女士,因为忍受不了里面的压抑,提前退出。恰恰是这忍受不了的压抑,一下触动了人内心深处无限的悲壮与感慨:油灯如豆,两年的漫长岁月,普通的农人,落后的工具,为了生存的抗争,秘密而又紧迫的开凿声,混杂着饥渴和汗腥的喘息声,惊恐的心跳与孩童拼命压抑住的抽泣声,还有洞外寨子上的厮杀声、枪炮声,村庄房屋被盗匪点燃的噼啪声,一时间,汇成了历史深处的巨大回响,如钱塘大潮奔涌而来,一条悠长的土洞成了穿越历史的隧洞。

图片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可以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凛然不可侵犯,在华夏的土地上,以龙命名的所在不计其数,黑龙潭、黑龙寨、黑龙洞,显然,这些名字也带着百姓对庇护安宁、太平的期许,然而,就是那个山河破碎、政治腐朽的年代,自诩“真龙天子”的帝王,也无非就是一条人所不齿的“虫”。据清朝的一些野史记载,风流成性的同治帝频频出入烟花柳巷之中,最后死于梅毒,1862130日开始至1875112日驾崩,结束了13年的荒诞、昏聩的统治。


中华民族最崇尚的情感就是家国情怀,因为这是几千年来饱受动荡苦难的民族最深刻的感悟和最深厚的积淀。没有国家的强盛,就没有小家的富足;没有大家的和平,就没有小家的安宁。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没有世外桃源,即便一个再偏僻的小村落,也无法找到自己远离战火的安宁。

图片


龙是什么?真正的“龙”,其实就是我们民族蕴藏在骨子里的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就是蕴藏在百姓中那种众志成城、牢不可破的凝聚力。想想吧,就是张景田、张景仲两位籍籍无名的乡绅,能把一个偏僻的小村凝聚起来,挖洞筑寨,抗击匪患,守护一方平安,诠释的不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小人物,大情怀;小人物,大境界;小人物,大智慧,诚如伟人所言,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屹立不倒的真正的英雄!腐朽的清王朝灭亡,接踵而来的是军阀混战、日寇铁蹄的蹂躏,又到革命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一个小村,一座古寨,一道深洞,又铭刻下多少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故事。

图片


从黑龙洞出来,一下直起腰身,深深吸上一口清新的空气,站在洞口的平台上,纵目眺望,山沟的秋景尽收眼底,连绵环拱的山岭,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犹如金壁铜墙;岭下一片片收割完毕的田畴,疾驰的“东方红”农用车在穿梭翻耕,又要播种下来年的希望;一排排钻天的白杨树,伟岸挺拔,直指青天;一泓水潭,摇曳着依然青翠的芦苇,声声蛙鼓,在山谷间回荡。绕着古寨察看,人在古寨下显得格外渺小,古寨在仰望中分外高峻,寨墙的黄土上,长满了酸枣树、榆树和枸树,依然诉说着古寨的不屈和倔强。古寨的上方,已经看不到任何烽烟的遗迹,也变成了耕种的农田。山路上,不时走过一个个假日归来的乡贤,与村里人点头打招呼,他们寻觅着心间挥之不去的乡愁,谋划着村子未来发展的前景,依稀间,还能让人看到张景田、张景仲的身影。

图片

图片


村中一位年已逾八旬的老人慨叹,古寨遗址没有被保护下来,太可惜了,只剩下几把锈迹斑斑的短刀,可是,我想表达的是,古寨的不存,也是完成历史使命的归隐,对于文旅,这是遗憾,对于历史,其实这也未尝不是幸事,铸剑为犁、化寨成田,也应该是古寨最欣慰的归宿。况且,不是还有黑龙洞在吗?

图片


是的,有黑龙洞在,就是历史最厚重的馈赠,一次洞中的穿行,就是一场历史的穿越,就是一场从屈身到站起的最好的家国情怀的教育,也是对脚下这片生我、养我、护我的炽热黄土的最深情的叩拜和感恩。从“屈”到“直”,从“抑”到“扬”,从“藏”到“显”,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探寻和追踪。我们作为采风者,其实也是挖掘者,只不过是用手中的笔,为村子的文旅挖掘、为村子的振兴挖掘,挖掘历史、挖掘故事、挖掘文化、挖掘精神,让拥有黑龙洞的村子,在乡村振兴的感召下,迸发新时代的活力,实现龙一样的腾飞!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