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终究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夜未安
2025-05-20 20:10:22
 #创作挑战赛八期# 

                            1

  

那时候真的年少轻狂,什么事都敢做。逃学、离家出走、早恋,后来为了所谓的自由就匆匆结了婚,流产,后来患上抑郁症,不与外界接触,弄得满身伤痕。有一段时间更是颓靡,熬夜通宵打游戏,写大量小说,言情的、恐怖的、玄幻的,整个人就沉迷在里面。
 
有一阵子痴迷电影,就去学写剧本,拍摄,当时也有一个机会被学校派去专门学习蒙太奇。太年轻,没长性,学了一阵子就不学了。
 
成绩不好,是个典型学渣,但又很畏惧父母,每次考试没考好就拉着同学离家出走,可因为是学生,身上也没什么钱,那时候流行去网吧,就跟同学找了离家附近比较近的网吧,打游戏、上网聊天,魔兽、CS,什么流行玩什么,还喜欢收藏游戏杂志。 然后父母到处找,老师也跟着着急,后来班主任找到我妈,就跟我妈说:这孩子成绩还可以的,英语发音很标准,媲美西人,以后或许可以做翻译。
 
年少时还是贪玩,没那么多的想法,也从给自己定调说以后要去做什么。后来到一家外企实习,因为口才好,也很讨领导喜欢,可叛逆的个性始终不改。
 
对恋爱这件事也是比较任性,和男友在网上认识,没几天就在一起了,但其实说是在一起,也就是两个人一起上街逛街,他会给我买娃娃,恋爱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只跳跳虎,可彼此也谈不上多喜欢,就是觉得聊得来,有点像哥哥和妹妹那种相处模式。
 
因为当时也就17、8岁,他比我大9岁,后来被父母发现,索性就大大方方来往。当时父母是不同意的,年龄差太多,还有各种的观念等世俗问题。可是后来时间久了,男方父母认为可以结婚了,就两家人家坐下来商议结婚的事宜。
 
结婚也很波折,你能想象在结婚前一天晚上我进了医院吗?差点就赶不上自己的婚礼。我们的婚姻更像是一种急切脱离父母掌控向往自由的结合体,完全忽略了婚姻本身的问题。
 
因此我们很快就品尝到了自由带来的苦果。两个人,一个家庭,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婚后很快那种恋爱时期的热烈和甜蜜就消失了,跟着就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刚开始朋友会劝,父母会劝,后来大家索性都不劝了。
 
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我相对比较固执,认定的人和事不会轻易放弃和改变,但他不是,虽然年纪比我大,可内心还是个小孩子,很多事比我表现的还不成熟,后来吵架的次数不断升级,有一次动了手,我们就好几天不跟对方说话,他索性就搬出去住,刚开始我会哭会闹,后来也就冷静下来了,到民政局,扯了离婚证。
 
可放下还是很难,尤其是我过不去自己心里那一关,特别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开始好的要死要活的两个人会走到离婚收场。后来我开始反思,也会看一些关于亲密关系的书,其实有一个论点是我比较喜欢的。
 
每一个人在开启一段关系之前,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真的做好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准备吗?"
 
后来还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疗愈来逼着自己放下的,然后就逼着自己进入到了一个完全沉浸式的工作状态。

2
任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婚姻上,我对职业选择也存在这种问题,现在的小朋友基本上父母都给他们订好了基调,比如日常的饮食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像电视剧里那种父母对孩子真的称得上精致养护。像我小时候,完全是开放式养育,父母在哪儿不知道,我们的寒暑假就是纯粹放假,夏天去河里摸鱼,上树摘梨,捉小螃蟹,淘气的时候会去操场上捉螳螂、蚂蚱放到女同学铅笔盒,就是那种天性释放。
 
可能也造就了一些野性在里面,不服管,任性了很多年,到现在算是收敛了许多。离婚后我基本就是一个相对漂浮但又真正重归自我的一个状态。
 
因为要养活自己,所以真的什么都去做。
 
有一阵子特别忙,不间断地采访,写稿,出差在路上。吃饭也不定时,就常常会出现胃疼的情况,有一次写稿到半夜,胃病犯了,当时在外地,外面药店也关门了,后来就硬撑着喝了点温开水,一直挺到早上,去了医院,后来挂了瓶水。
 
人有时候需要忘记一些事就必须用另一些事来填满自己的生活,慢慢地我发现真正让你惧怕孤独的,是那种永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总是想太多,就会陷入一种怪圈。
 
但也不是一直有采访任务,工作还是比较松散的,期间就会给人写稿,可过程不是顺利。你要学会销售自己,要把自己卖出去,这是当时一个朋友给我的劝告。
 
销售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作品这种,放在今天互联网文学泛滥的环境中去,你很难脱颖而出,你不愿意低头,就会被时代的潮流给抛弃,这是普遍的一个论调,基本上所有创作的都必须和商业挂钩。
 
接受一个变化,到另一个变化是需要时间的。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些,和平台签约,钱不多,每天写个几千字,后来也不写了,还是因为不愁吃穿。可人要成长,就是要从一个很基础的事情入手,比如赚钱,这是养活自己的基本奥义,后来慢慢转型写一些商业稿,写那些可以赚钱的稿子。你会发现这没什么,一个人要学会接受一切变化,你把赚钱这件事看得太轻,你就会被看轻。
 
还有一些人认为写作者是不需要吃饭的,最好是一直活得很痛苦,这也不对的,写作者的确需要一些痛苦的介质,可也绝不是要让自身变得那么苦。
 
喜好和职业也是两回事,所以我常说别轻易把爱好变成职业,那样你会很痛苦。对于创作者,尤其是电影的剧作家,写的东西不是给自己看的,是给观众看的,同时你还要有卖点,这种卖点一定是基于观众喜好基础上,同时有商业价值的。
 
你没办法改变人的认知,但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方向是什么。
 
职业的选择对于任何一个人都很重要,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做"机会成本",就是你一旦选择了这件事,你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会在这件事上体现,你就没精力去做别的,如果你三心二意,你一件事也做不成。我吃过这样的亏,就会知道要怎么做。
 
你没办法通过道理去教会年轻人一些事,因为你自己知道,这些都是你自己踩雷得到的结果。我们很固执的时候,别人怎么劝都没用,有人跟你说,做这件事没意义,你就不做,那你不去持久,你怎么知道结果。想得太多,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人,还是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那时候大学毕业没人会跟你说太多,我父母也只是很普通的人,不会去跟你说太多,你以后该怎样的嘱咐。自己基本就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一路走来的,现在的孩子在这方面算幸福的,会有人去跟他们说怎么做,我也会跟一些比我小的孩子聊到一些。
 
当你没方向的时候,你需要停下来看一看,不是真的每条路都要走一遍,有些路可以不走就不走,弯路走多了不代表是好事,经历太多,苦吃的太多,不是绝对就有帮助,有些话要辩证的去听和理解。
 
有些经历是好事,有些就不是,比如婚姻,我觉得可以的话还是好好经营,一段缘分来之不易,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能够相遇、相识相知,就要珍惜,觉得合适就去尝试沟通,理解,包容对方。
 
人无完人,你不能要求对方很完美,包括我自己,我身上也有很多问题,有时候脾气急了什么话都敢说,到最后伤了人不自知,这也不是好事。
 
慢慢地会明白,但终究还是要先放下自己,不能太较真,也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人活着可以活的很通透,也可以活的很痛苦,你选择哪一种,你会活成那样。
 
照着自己觉得对的方向,就要坚定不移,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些条条框框的,又或者没做成就开始咨询这个那个,你要先认清自己,自己的想法,自己理解透了,再去跟别人分享,这里面有个过程。

3
算是一场大病后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那时候职业面临一个瓶颈期,岁数也上去了。有一天夜里,就出现了无法喘气,背疼的症状,刚开始觉得可能是疲劳所致,后来发现这种症状持续的越来越频繁,之后就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并不好,医生说我的情况并不好,需要入院观察治疗。
 
期间是不能接受的,毕竟自己此前也算是大起大落,就是会很感慨,觉得说命运不公,为何什么事都轮到自己,于是就很消沉,也不愿意见人,也不愿说话,做的最多可能就是在病房的走廊里来回走,数着格子,数着每天抽血的数量,偶尔看着天空发呆。
 
在病房里,生与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病人在半夜死去的,一下子就炸了,可内心还是会很紧张,会很慌乱,倒不是怕死,只是不知道自己最终会以何种方式死去,恐惧的是这个。
 
有一次一个病人跟我分享了她自己的病情,说每天吃很多药,导致自己肥胖过度,饮食也不节制,后来越吃越胖,身材完全走样,被丈夫嫌弃。在病房里,人间百态最是直观,很多病人住了很久也没见一个人来探望, 有的丈夫一直陪在身边细心照顾,你会看到人性褪去表象后最真实的一面,不管你内心是否接受,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见过在病房里吵架的,探病的丈夫和妻子吵架,老人和护工吵架,各种画面,老人的子女把老人留在医院里不管了,拉屎拉在病床上,一天换好几次,护工就抱怨说不想管,老人和护士投诉,护士和护工就沟通。
 
不管多少岁,内心都是很脆弱的,尤其是生病的时候,你下意识就需要一种陪伴,亲人来看望,心里会很暖。
 
那种暖是旁人无法给予的。
 
生病的时候往往是观见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时候,尤其是大病,你不会再想那么多,卸下很多外在的东西,回归到自己最真实的一个状态。睡不着的时候,想不开的时候就会慢慢去学会和自己和解。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当你注射了麻药,躺在手术台上那个状态。
 
你就完全不是一个"人",你对你生命的处置基本上是交付出去的,你能做的就是信任,然后守着一个信念,直到自己手术结束,醒来,那一刻你才是你自己的。
 
见过一位患乳腺癌的病人,第一次诊断是一般的纤维瘤,手术到一半才发现是乳腺癌,需要切除左边的乳房,医生是在她清醒后告诉她的,刚开始她无法接受,要死要活,一直哭,后来在家里人劝说下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个过程很难,不是那么容易。对于一个女性而言,尤其是她还没有结婚,是很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还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年纪轻轻子宫摘除,永远不能生育,这些都是无法抹灭却要一辈子背负的伤痛。
 
可还是要去面对,比起世俗的看法,放下自己就很重要。
 
出院时,在小区里碰到一位胃癌切除的老人,拿着一大袋猫粮投喂小区的流浪猫,她还是很乐观,觉得自己也没什么,只是少吃点,吃什么的问题。
 
以前觉得一个经历开始,过程轰轰烈烈,就是结局,后来发现这些只是漫长人生路上其中的一段,未来还会不断地产生这些经历,你的故事没有固定的结局,结局如何全凭自己最终选择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想,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会和自己和解,从放下自己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