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史前“打火机”什么样?《仰韶时代》《何以华夏》为你权威通俗解
豫荐好书
2024-10-15 15:15:18

史前“打火机”长什么样?5000多年前的仰韶先民也戴首饰吗?盖一间半地穴式房屋分几步走?仰韶彩陶上的鱼纹鸟纹有哪些寓意?

10月14日,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活化利用研讨会暨《仰韶时代》《何以华夏:画说彩陶上的文明密码》(以下简称《何以华夏》)新书发布会,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一楼大厅隆重举行。两本新书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仰韶先民的生活图景,让人浮想联翩。穿越千年时光的五瓣花、几何纹,雕刻在博物馆穹顶之上,见证着仰韶文化的生生不息。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河南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岩松,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三门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清华,以及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仰韶时代》作者王仁湘,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河南博物院原院长田凯,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炜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

“中华文脉”丛书最新成果,还原仰韶时代的生活图景

“回顾五十多年走过的路程,我与仰韶结缘有三十多年。仰韶考古没有因我而变得更加精彩,我却因它变得非常充实。”新书发布会上,王仁湘讲述了他的仰韶情结。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王仁湘

王仁湘写过不少仰韶文化的书。其中,《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结合彩陶与青铜纹饰的研究,揭示了史前阴阳观念的表达方式,颠覆了以前学术界对彩陶纹饰的解读。《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全面讲述了仰韶文化发掘的来龙去脉和百年来的研究情况,梳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

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这本《仰韶时代》,王仁湘“致力于写成大众读本,能够让大众轻松地阅读和接受”。

据了解,《仰韶时代》是“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的最新出版成果,王仁湘将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成果进行了通俗有趣的转化,还原了遥远的仰韶时代先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信仰等生活图景,鲜活而生动。

他写仰韶先民“艰难的营生”:饥饿的猎人中走出了农人,驯化了谷物,开创了食物新滋味;他写“舌尖上的仰韶”:用陶器蒸煮,用陶鏊煎饼,还酿出了美酒,人神同欢;他写“衣饰之美”:蚕桑丝绸,仰韶时代已经出现细腻格调;他写“彩陶灼灼”: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彩陶正是这样一面传播信仰的旗帜……

从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到仰韶先民的日常生活;从彩陶上的美学法则,到仰韶时代的社会结构……王仁湘在书中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卷,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辉煌与灿烂。

第一时间看完《仰韶时代》,王炜林的感受是“很舒服”。新书发布会上,他分享说:“这本书从考古学开始讲,把仰韶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含在其中,最后上升到中国文明,能够引导普通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从哪儿来、文明从哪儿起源的问题。”

李琴对《仰韶时代》的出版表示祝贺和称赞。有着20多年博物馆工作经历的她,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考古人不仅是研究者,更是传播者,必须考虑公众需求。她认为,能将专业的考古报告、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传播,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

青年插画师漫“话”仰韶,用“小花陶”为孩子打开魔法之门

如果说《仰韶时代》是“大家写小书”,这本同步策划诞生的《何以华夏》则是“大人写小孩书”,它以更加通俗、生动的漫画形式,讲述仰韶文化故事如同一扇魔法之门引领小读者们踏上一段奇妙的考古之旅。

85后青年插画师周凡舒,根据彩陶上的四瓣花,创作出一位“小花陶”,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带领读者领略7000—5000年前的人们究竟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

她画保存火种的容器——“火种器”,称它为史前“打火机”;她画彩陶上的鱼纹和鸟纹,“小鱼在彩陶上肆意地遨游,慢慢地从它们的身体里飞出了小鸟”,并称之为“隐形的翅膀”……

《何以华夏》内页

周凡舒回忆说,年初接到任务时,感觉很难,“之前对于仰韶文化,也只限于知道博物馆里的陶陶罐罐,背后的故事真是一知半解”。

插画师周凡舒

为了做好功课,周凡舒把王仁湘所著的相关作品及仰韶文化主题的纪录片,都找来认认真真看了一遍,“看过之后又觉得知识体系太庞大了,如何取舍,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周凡舒,从自身的好奇点出发。“我好奇什么,就先把它捋出来,然后把那些知识点转化成自己能听懂、能理解的话,再用漫画形式表现出来。”周凡舒说。

24岁的郭馨雨,刚刚大学毕业,已入职三门峡市博物馆,成为一名文博讲解员。大学主修教育学专业的她,在听过两本书的介绍后,特别有感触:“历史文化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要让它流动起来,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这种通俗化、生动化的转化和解读,真的是特别棒的方式。”

王庆在致辞中指出,这两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出版集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举措。

河南美术出版社社长王广照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考虑如何从出版的角度活化仰韶文化,并将继续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仰韶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现有的认识只是一个逗号

自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同事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的黄土地上落下了肇始中国现代考古学历史上的“第一铲”,圣地仰韶便成为在中国史前考古学著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学家的科学研究中是最具魅力的课题。

“河南在仰韶文化的研究、传播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做得非常好。”王炜林谈到,三门峡这个地方很神奇,现代考古是从这诞生的,认识仰韶彩陶也是从这开始的,但是实际上彩陶背后的很多事情,远远还没有解开,仰韶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之后,王炜林专门给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仰韶时代》的课程,就是想让更多年轻人更深层次地理解这段历史,将来能够好好研究。

李琴建议,除了纸质图书的出版,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推出更多元化的公众读物。还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发沉浸式、体验式研学项目,比如彩陶的烧制、古人的衣食住行等,促进考古研究成果的社会化传播。

“我们现有的认识,是基于现有的材料,还只是一个逗号,远远不是画句号的时候。”王仁湘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的陆续面世,世人对仰韶文化的理解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正如同他在《仰韶时代》自序中所写的:“仰韶文化的研究,是百年寻根考古非常重要的篇章,未来的新发现与新研究一定会更加精彩。”

研讨会最后,田凯总结道:“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应当说是刚刚起步,方兴未艾。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物、考古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深层、最有价值、最深厚的部分,把考古成果研究好、利用好、传播好,对于文化复兴乃至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不可小觑。”

贾宏宇在讲话中指出,出版单位要继续深入挖掘仰韶文化内涵,推动考古成果的出版、活化和利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河南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推动仰韶文化研究国际化,讲好河南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文物局、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三门峡市教育局、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美术出版社承办。

捐赠新书

活动中,河南美术出版社向三门峡10所幼儿园、初高中学校捐赠新书,希望这些生活在仰韶文化核心区的孩子能够通过阅读,加深对脚下这片神圣土地的理解和热爱。

责编|周   洋

初审|亓雪源

复审|张雨露

本文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微信公众号

图片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