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初见❤️‖浅读《道德经》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初见❤️
2024-09-22 11:03:32


    《道德经》有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我的理解是:是指任何事物,它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要去指指点点、过分干预,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干好自己的事即可,否则会违反运行客观规律的,最后往往都是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教化百姓或者教育子女不能光靠言语的说教,而是做好他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次陪孩子参加亲子课程,老师提出问题:孩子成长的路上你最担心什么?有人担心孩子自己字迹不好,有人担心孩子贪玩不够努力,有人担心孩子作业磨蹭,有人担心孩子不能很好的处理同学关系,有人担心孩子偏科,有人担心孩子沉迷于游戏……
     孩子的事我不担心,而我最担心的是我不能很好成为孩子的榜样。
     担心因为我的不够优秀,能力欠缺,不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能给予孩子科学的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孩子。
     如果家长自己资质平庸、不爱学习,却要求孩子刻苦勤奋、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这有失公允。
     与其忧心忡忡,不如奋起直追。我首要先做好我自己。
     如果一边自己刷手机,一边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我觉得效果不佳,意义不大,也没有说服力,孩子不服气。
     我相信:良好的家庭氛围,加上爱学习的父母,孩子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立志做孩子学习的榜样。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于是,我就开启了我的学习之旅。
国学经典是根基,蕴含丰富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于是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陪伴他一起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
     刚开始没有方法,就让孩子一天读背四行,孩子背的不情愿很痛苦,我也着急。后来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反复的学习,不断的总结,逐渐找到适合的方法。
     比如《论语》:我自己先读100遍,体会其中大意,接着一直读到300遍,全本会背。带着收获的喜悦,熟练的找到其中所涉及的典故讲给孩子听,自然而然地讲,走路、散步时讲给孩子听,聊天的时候讲给孩子讲,爬山的时候给孩子讲……
     其中,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颜回的故事、子贡的故事、闵子骞的故事、子路的故事、司马牛的故事、公冶长的故事……只给孩子讲典故,不讲道理。故事听明白了,道即自然就懂了,无需长篇大论的说教。
     后来儿子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的故事呀?我告诉孩子,我是从《论语》中得来的,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或者说是困而知之。
     宋朝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证明人的一生中,读《论语》的重要性。
     法国总统马克送给我国的礼物是一本法文珍藏版的《论语》。足以证明中国的经典在世界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孩子最后得出结论:《论语》是一本好书,这么精彩,值得一读再读。于是,孩子把《论语》带到学校。利用早读时间前半节课读背课文儿单词,后半节课读背《论语》,坚持把论语读了100遍,并坚持课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论语,班上掀起了一阵《论语》热。没有催促,没有逼迫,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悄悄地的发生……
     其它的经典都是如此。
     育人者先育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没有更好的方法,就只能对自己狠一些、再狠一些、在学习的路上狠狠的下着笨功夫,静静地学着该学的习,默默地背着该背的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作为一个母亲,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能给予孩子些什么?我能为孩子留下些什么?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能给予孩子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份给予尚且需要我自己很努力很努力。
     行不言之教,做孩子的榜样。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