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家鬼子出新作。《买话》通过富有张力的叙事和独特的情感表达,为读者打开了广阔视野。小说以刘耳这个角色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充满悲情与反思的故事。 泛舟书海,我取一瓢饮。围绕新闻报道的话题,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第十八章188、189页,鬼子用了一大段文字描写一个搅水的 情节。看似散淡一挥,决不是等闲之笔。全书306页、占书中1/2位置,可谓交通中转的黄金地段,承前启后,起到既总结又预判的功用。
一、"一杯水"映照新闻形成并引导公共舆论。新闻可以是这一杯水,勺子是笔,握勺的手就是作者及媒体人。 自诞生之日起,新闻媒体就在扮演形成和引导公共舆论的角色。
村里有几只守门的家狗平时挺凶的,一见到外人就龇牙咧嘴朝你乱吼,可是从那之后,竟不敢吭声了,见了人就远远地摇起尾巴,它们都被村里每日不停的锣鼓声给敲蒙了,分不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当某一观点或事件在媒体中获得关注时,大量观众就会迅速跟进,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分不清好坏对错 。
新闻媒体不仅传递信息,塑造公众对话题的看法,并推动事物不断向前。主人公刘耳活得不像个农民了, 他的两只脚已经离开了田地,几乎每天都放在车上和路上,因为县里把他树成学习标兵,他得三天两头传经送宝。就像小说中所说,人的命运突然被改变,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不管是你自己走的还是被人推着 走的 ,不管你是往东朝西走南或者闯北,后边的路越跑越远越跑越快。
(二)、破窗效应。新闻报道改变人心轨迹。
"他反着方向,顺时地又搅拌了起来。杯里的泡沫本来是逆时的,忽然反了方向便乱了起来,刚才往前流得好好的,突然遇到了反力就都有些傻了。"
物体在遭遇外力冲击时,发生改变,暗示人物内心的波动 与变化。 媒体对个体的报道会影响人们对其的看法和评价,人一旦出了名,因为意识到正面的新闻会提升在社会中的声誉,而一个负面报道会导致其名誉受损,进而塑造自我完美的公众形象。四个动词"逆""顺""乱""傻", 刘耳成名后,应该有过短暂的不适感,随着被媒体认可、推崇,他越来越受用,越来越享受这种被推为"学习标兵"、被公众追棒的感觉。
在明通的报道里,刘耳是一个迷茫的回乡青年,因为村里办起政治文化夜校,他一下就脱了胎换了骨,成名的他事事都先想到别人,而把自己完全地抛到脑后,连奶奶的风湿骨痛给冲到脑后去了。 媒体说我是怎么样的人我就成为怎么样的人,社会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人有时是盲目的,但得了好处,被动成了主动。刘耳不但出主意帮助明通造假,现实中的他还要奶奶帮助造假。奶奶因此说他:“好好的一个年轻人,学什么不好,学会骗人。”在利益驱动下,明通和刘耳失去自我。 一个被忽悠,一个忽悠别人。抽丝剥茧,层层递进。
"他只是慢慢地搅,他知道动作不能太大,也不能太急,太急了杯里的东西就会随着水流飞到杯子的外边来。这可也是常有的事。"
人一旦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就不愿意打破原有的舒适感,任由事物和潮流推着走,即使意识到有问题,凭侥幸心理,得过且过。 如同温水煮青蛙。人不是一下变好或变坏,都是慢慢被改变或腐蚀的。
(三)、马太效应。新闻报道影响个体命运。
"于是就慢慢地搅,等到杯里的泡沫慢慢地成了一个小小的漩涡了就把勺子停住了,然后,他反着方向,顺时地又搅拌了起来。"
媒体报道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是社会地位的提升。主人公刘耳送鸡蛋给解放军的感人故事被广泛报道后,他的地位和形象得到了迅速提升。二是命运的转折。刘耳被升迁到省城,从此一路开挂,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并娶了副省长的女儿;通讯员明通因为地方需要永远留在原地。身份和地位的改变,导致二人之间产生间隙与矛盾。明通在无法释怀的困扰中忧郁至死,表现出一种死不瞑目的悲剧性;刘耳儿子当上市长因腐败走上不归路。映射出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和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四)、新闻媒体担当何去何从。
"刘耳知道,从杯的底下,有两股力量在冲撞着他的勺子。但他的勺子已经拿定了主意,他继续顺时搅拌着。"" 慢慢地,好像也就几下,原来的那股水流就被反过来的水流给改变了,走着走着,很快也顺畅了起来。 "
杯中有两股力量冲撞勺子。这两股力量代表一"正"一" 反", 正义或邪恶的冲击,较量、博弈,纠结、矛盾、痛苦,直接的间接的,少数的变成多数的,多数的改变少数的。自己走的别人推的,走着走着,气和行动都顺畅起来了,心情也随之舒适起来了。
"其实,杯里的那点东西还是那点东西,关键还是看你怎么搅,你怎么搅它们就会跟着怎么流。" " 刘耳就这样来来回回地玩了好几次。他似乎在一边搅着一边想着什么,又好像只是糊里糊涂地搅搅而已。"
主动权在勺子,但只要他拿定了主意,抱着玩的心态,私心作祟,将利益进行到底。轻者失去初心,重者失却人性不自知。有的明知故犯,乐在其中,以身拭法,最后不可收拾。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在整个新闻事件中,媒体是主导人也是推动者。
小说有宏观的展示,也有微观的探寻。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平凡事物的深入描写揭示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种描写方式能够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引发读者对更广泛话题的思考。主人公搅动一杯水的行为,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
1. 社会动态的象征:正反方向搅动水象征着社会中不同力量的相互作用。正如水在杯子中形成漩涡一样,社会中的各种力量也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冲突和融合,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动态。
2.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水的搅动代表了个体在社会集体中的活动。正向和反向的搅动可以看作是个体在顺应和反抗社会规范之间的摇摆,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张力。
3. 变化与恒定的哲学思考:水的搅动产生了变化,但最终水还是会恢复平静,引发关于世界本质的思考, 即世界是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还是存在某种恒定的本质。
4. 人类行为 相互作用力 : 正如水的搅动会改变其状态,人类的行为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产生影响。引申为个体行为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或者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反作用力。
5. 内在冲突的象征:正反方向的搅动也象征着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会有不同方向的考量,这种内在的挣扎可以通过搅动水的动作来形象化。
6. 时间和记忆的反思:水的搅动可能引起波纹和漩涡,这些可以被视为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波动。水的流动可能让人联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
7. 因果关系的体现:动作导致水的流动, 引申为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即人们的行为如何影响世界,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连锁反应的。
8. 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从哲学角度来看,涉及到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的思考。搅动一杯水可以象征人类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以及个体如何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
通过这样的描写,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深度, 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哲学问题 ,从而唤起读者对良知、道义、尊严、时间以及生命存在的深思和探讨。
三、"一杯水" 滋养个体生命冲击时代洪流。作为农村向城市华丽转身的典型,刘耳事件可以说深刻地影响乡村的每一个人。
"村里只要去广东打工的,全都讨上了老婆,没有一个没有。讨不上老婆的,都是没有去广东打工的。""会长说你当时如果借钱给他,他肯定也能在广东那边搞到一个老婆的。那边的女孩那么多,只要有手有脚的,能够分清东西南北的,全都跑到广东那边打工了。"
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这种心态在现代乡村中很常见。乡村空心化,壮力不务农,一心想走出农村。他们不甘于过农耕社会的生活,春播、 夏种 、秋收,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耕耘和守护。 媒体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映中国社会快速变迁下个体的处境,特别是城乡之间普通人的命运被社会变革所影响。
"有人说,如果他胆大一点,如果他硬着头皮跟三只手好好地再学几天,那他想去广东打工的钱早就有了,去三百次应该都没有问题了,弄不好每年坐几次飞机到广东都是可以的。"
哪怕借钱、偷钱都要去城市打工。 鬼子在作品中塑造的光棍群像,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描绘,也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这些人物面临着身份的迷失和文化的冲突,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
一滴水滋养生命,也可以成为洪流,深刻地影响并左右历史进程和社会走向。 一定是哪里出错了…… 媒体如此,国家亦如此 。雪球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媒体在塑造和引导观念、行为方面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就像小说中的一句叩问,媒体要时刻绷紧那根弦,也要给快速行进的生命来一个问号 。
梁 沃,中国作协会员,广西评协会员。第四届鲁迅西南文学院学员。 作品 刊发 《文艺报》 《延河》 《北欧时报》海外文学版, 《广西文学》《南方文学》 。有 散文集 《今天的觉明天醒》 、诗集《 指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