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皇帝赐名!平顶山凤凰传奇
掌上鹰城
2024-11-08 07:17:29

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凤冠冰箱贴火上热搜,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刷到飞起,不仅一跃成为“国博销冠”,还带动同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大关,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加入点赞大军。

这款“一贴难求”的凤冠冰箱贴,设计灵感恰是源自明孝端皇后的凤冠。凤乃“百鸟之王”,戴于皇后头顶,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福瑞图鉴。毕竟在咱们老祖宗心中,凤凰栖息之所,那可是百福祥瑞之地,想想都令人心驰神往。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聊聊平顶山郏县的千年古村了。传说凤凰曾率百鸟在那里停留了整整17天,皇帝金口一开,便有了“凤凰山”“凤落村”“迎凤阁”这些仙气飘飘的名字。两位官员也被这个风水宝地吸引前来隐修,一人得道,一人成仙,听起来比仙侠剧还带劲!

时光悠悠流转,如今古村早已更名为前谢湾村,名字变了,但那份神秘和传奇丝毫未减,2016年还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村。一起去瞧瞧吧!

01

雕梁画栋古建筑

Traditional Villages

悦读平顶山

出郏县城北去黄道镇的路上,过了一座水库,翻了一座山坡,走出深深的林子,黛瓦黄土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里,安静的村庄在霞光的覆盖下泛着古韵,这座被青山和绿树掩映的村庄就是前谢湾了。

前谢湾村

前谢湾村,属郏县黄道镇管辖,距县城9公里,距黄道镇1.5公里。村子依山傍水,栖凤岭就像展开的双翅把古朴静美的村庄轻轻揽护翼中。青龙河像长龙般蜿蜒曲折,绕村而过。站在村外的岭上向低处俯瞰,但见穿林而过的青龙河汇青狮潭、红狮潭泉水,向象鼻山而来,纳马蹄河、粉浆河之水后向南出村而去,目之所及的青龙河呈倒“S”形。前谢湾村恰好在西面山环,北、东、南三面水抱的缓坡地带,缓坡的下方有一鱼眼,是泉水形成的小塘。村子所处的位置西高东低,背风向阳,排水顺畅。

村中古炮楼

前谢湾村还保存有明清时期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全村布局奇异,没有正街,以齐圣庙为中心,7条或东西或南北或西北或西南的街巷交错向村外延伸,连接官道。街巷看似不成规则,实则设计巧妙。聚落依山就势,环形布局。村以姓氏上下左右分开,又相互依靠。坡下是王、周等姓氏,山根处是徐、梁等姓氏。坡前平坦处为脊坡式瓦房,山根处则为窑洞。村里虽然没有寨墙,但临街的房屋外边有高高的裙墙,街口的五座阁门一关,加上裙墙,整个村子就是一座坚固的堡垒。

齐圣庙

村里有三进院落三处,墙体多为黄石筑砌,也有石基砖墙或石基土墙。其中一座院落,脊饰为龙首,房脊正中有“天子万年”几个字,窗子也很别致,两层楼房的下层为木格式窗,上层为拱顶形窗,山墙上则是圆形窗。房上的石雕、砖雕、木雕均精雕细刻,雕刻内容也相当独特,除飞禽走兽之外,还有莲花、白菜等植物,蝙蝠、壁虎、蝴蝶、蜜蜂等动物和昆虫,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主人悠然自得的山水田园情怀。

南北短街的路西有一处破旧的宅院,是民国时期省参议员王兆麟的故居。王兆麟生于1888年,系晚清秀才,34岁任国民党省会议员,后去陕西任教,48岁还乡,借县府库米以工代赈,在前谢湾村兴建一座滚水坝,村里人叫大堰。河水自流浇灌前谢湾、纸坊、山前李3个村子共1500亩耕地。王兆麟虽在1941年就已故去,但他组织打堰的故事依旧被后人传颂。

02

青龙河与黄道窑

Traditional Villages

悦读平顶山

青龙河从远古中走来,注定不会是一条平静的河。河边的喧闹就像河里的浪花,一波接着一波。犁铧翻动处,铁镐扬起时,常常出现石斧、陶片等古物。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遗址和传说就是很好的佐证。一个小小的村落,《郏县志》里就有多处记载,足见这个村子的厚重。

东河古窑遗址、元庆寺遗址、迎凤阁遗址、西汉转圈洞、东汉马坡迷洞、唐宋许洛古道、民国王兆麟大堰、解放军坦克洞等如繁星散落在村子周围,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坦克洞

发源于禹州市磨山的青龙河顺势而下,自北向东经石望河、谒主沟,在鏊子山和白草圪垯山之间注入老虎洞水库,又南经黄道、后谢湾,在前谢湾纳马蹄河、粉浆河之后蜿蜒,绕前谢湾南下,过纸坊入寺街水库。老虎洞水库以南,从黄道到前谢湾,青龙河畔及支流马蹄河、粉浆河两岸分布着许多古窑址。粉浆河就是因为这一带制瓷时陶泥流到河里像粉浆一样而得名。

民居大门上的雕花

前谢湾地处黄道窑南部,村民王海潮家的责任田在一个陡坡上,以前地边的围堰经常被人扒掉,因为那里是一处古窑址,扒堰的人是想找瓷器。

村头青龙河畔过去叫“天明街”,传说是烧窑卖瓷器的地方,唐宋古道穿街而过,夜里窑火通明,白天热闹非凡。黄道窑内涵非常丰富,上承隋代青釉,下启唐代黄釉瓷到唐白瓷、黑釉瓷及花釉瓷,从壶、罐、盘到碗、盆、瓶,种类繁多。唐钧是黄道窑的代表作品,俗称“唐花瓷”“唐花釉”,在唐代被称为“花翁”。黄道窑生产的花瓷罐,是在黑釉、黄褐釉及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这样显得格外醒目,为宋代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

据说宋朝的某个皇帝因怕烧窑的烟火熏着神像,遂下旨让烧瓷的作坊都搬到神垕去,青龙河一带的瓷窑遂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因制瓷业而人声鼎沸的青龙河两岸也渐渐归于沉寂。

清泉从石狮口中涓涓流出

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青龙河一度又恢复了热闹。前谢湾村4个生产队,每个队在河边都有好几盘水打磨和弹花机,周边的村庄都来这里磨面弹花。可以想见,三里长的青龙河,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十多座水磨恰似十几条水龙上下盘旋,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水轮声、哐哐的箩面声交织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乐章,多么壮观的画面。

后来,水利部门在青龙河前谢湾村段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供全村用电。与此同时,上游的水泥厂也建了起来,青龙河水逐年减少,到2005年彻底断流。

03

凤凰山与王乔洞

Traditional Villages

悦读平顶山

其实,早在1900多年之前,这里的山、洞、泉就极负盛名。

据《东观记》载: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有凤现于颍川之郏县城西北二十里之山巅……凤高八尺,五彩,群鸟并从,行列盖地数顷,停一十七日,乃去”。凤凰出现乃祥瑞之兆,汉光武帝刘秀闻报龙心大悦,传旨嘉奖郏县县令,赞其“仁德所致,有凤来仪”,并御赐山名“凤凰山”。山下的村子也由此更名“凤落村”,以期神鸟再现,佑人安康,惠人瑞祥,并在村南建“迎凤阁”以示纪念。

凤落村虽不见凤凰再至,生活却越来越好。一湾河水滋润着两岸数顷良田,每逢夏秋,全村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凤落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丰乐村”,两名同音,也不知哪年就写成了“丰乐村”,以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万年安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部分村民在青龙河畔的北边另建新村。两村夹青龙河而居,为作以区别,就把南岸的老村叫“前湾”,北岸的新村叫“后湾”,对外仍叫“凤落村”或“丰乐村”。时间一久,“凤落村”或“丰乐村”便被淡化了,仅剩下了“前湾”和“后湾”。后来随着谢姓的迁入,演变成了现在的前谢湾和后谢湾,但历史变迁,如今前、后谢湾已没一户姓谢的了。

相传建于东汉的迎凤阁,位于前谢湾村东南200余米处,几经战乱和变迁,如今已被毁殆尽。1948年村里儿童团站岗查路条,半人高的石台子曾是他们的“岗楼”。1958年修郏景公路时尚有基石,今已不存。建阁的半座土山也被水泥厂搬去做了原料,现仅留遗址地名。

就在凤凰降落不久,有一位名叫王乔的叶县县令慕名来凤凰山游览。他发现这里山势俊秀,松柏苍翠,一个山洞掩藏在白云深处,洞中怪石嶙峋,气候宜人;一股山泉奔涌在万岭天围之中,清凉澄澈,饮一口顿觉气爽神清。此山、此洞、此水使王乔顿生弃官从道之心,他遂抛下红尘,住进山洞,隐居修炼。渴饮山泉水,饥食柏籽仁,王乔终于得道成仙,经常骑着双凫往来京郏两地,云游四方,天长日久,山民们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一日,王乔骑着双凫归山,众山民想同大仙开个玩笑,突举大网捕之,王乔慌忙躲避,掉了一只鞋子。从此,王乔一去不返。“千尺云埋奈尔河,仙家只许此中过。当年轻落双凫鸟,若得人间下网罗。”《郏县志》中辑录的这首诗,记述的就是这件事。

后人为纪念王乔,在南山坡上修建了一座道观,供奉王乔石像,取名“王乔观”,并将其隐居的山洞称为“王乔洞”,饮过的山泉称为“神仙泉”。

除了前谢湾,还有两个地方留有王乔遗踪。一个是王乔的归葬之地叶县仙台镇,一个是平顶山市城北的落凫山。传说有一天王乔衙前忽降石棺,王乔说,这是上天要招我去了,便沐浴更衣,躺在棺材里,并告诉差人:我死后你们抬着棺材往东北方向走,到哪里绳断就把我葬哪里。差人依言办事,走到仙台镇东北的卧羊岗,风吹绳断,王乔就被葬到这里,仙台由此得名。落凫山则为王乔驾着双凫中途歇脚的地方。

04

扈涧山庄与瞌睡洞

Traditional Villages

悦读平顶山

王乔飞升千余年之后,凤凰山又来了一位名人,他就是明朝正德年间号称“中州六子”之一的王尚絅。

王尚絅,字锦夫,号苍谷。明代从郏县走出的12位进士中,王尚絅为官品级最高、学问做得最大、诗文著作最丰,在明代中州乃至全国思想史、学术史、社会治理史、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王尚絅自幼攻读诗书,20岁进士及第,累官至礼部郎中,其为官忠直,因屡受奸臣刘谨一伙的排斥,遂愤而辞官归里,住进了王乔洞。王尚絅在郏县隐居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离三苏坟不远的苍谷寺,在茨芭镇境内;一个是黄道镇前谢湾的扈涧山庄。

青龙河古称扈涧河,建在扈涧河边的房舍叫扈涧山庄是很自然的事,有王尚絅写的《扈涧山庄四景八首》为证。扈涧河绕扈阳山而下,后进入两个紧密相连的月牙形回水湾里,上玄月是青狮潭,下玄月是红狮潭,因其西侧各有一座一青一红的石头山而得名,东侧则是一湾开阔的冲积小平原。

古建筑门环锈迹斑斑

王尚絅有诗赞曰:“涧下涌清流,山腰乔木生;岸边竹林秀,山上草木悠;日间牛羊见,暮垂鸟归巢。”王尚絅可能是看中了这个山清水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置身其中,与幽林碧水修竹相伴,官场浮云沉烟不扰,遂“春来结舍碧流湾”。舍是什么样的舍呢?书上没有记载,从王尚絅简朴淡然的风格看,应当是石头作墙,然后用木头搭成人字形坡顶,再用茅草苫结,因为这几种原材料都可以就地取材,同时也体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这座构筑在青狮潭岸边的房屋被他的主人称做“密止堂”。中国文人喜欢给自己读书的厅堂或书房起个堂号或斋号,王尚絅也不例外。

《苍谷全集》卷七中有王尚絅撰写的《密止堂记》,开篇便直奔主题“郏西北,山曰扈阳,水曰扈涧,涧艮隅构堂,曰密止,苍谷子止焉”。意思是说,在郏县西北部,山的名字叫扈阳山,水的名字叫扈涧河,在扈涧河的东北岸边构建了一座读书堂,名字就叫密止堂,苍谷我在这里住了下来。

密止堂虽是王尚絅自己修筑的,但不及王乔修道的那个洞住着舒服,那是个天然的洞穴,冬暖夏凉,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洞穴生活相当惬意,况且这个王乔洞离密止堂不过几百米,王尚絅时常到王乔观读书,夜里干脆就住到洞里。但王尚絅的志向不在修道成仙而是研究学问,他孜孜不倦,学问日进,终著成《苍谷全集》行于世。

清代砖刻

隐居的生活王尚絅怡然自得,他在文中写道:“于樵于钓,读书有台,瞌睡有洞。”意为你看,山上砍砍柴,河边钓钓鱼,台上读读书,洞中睡睡觉,这生活的确不错。据郏县文化学者李学义等人考证,王乔观即为读书台,王乔洞即为瞌睡洞。

王尚絅对这个隐居地格外喜爱,写下了《扈涧山庄四景八首》传世。他在《扈涧秋色》中写道:“风高宿涨落前湾,溟色溪光晚更闲。世事看来惟白月,浮生阅尽有青山。”诗中的前湾就是现在的前谢湾。王尚絅在前湾涨水的秋夜里,站在皓月下泛着银光的溪水边,有青山相伴,恬静闲适,世事淡然。

19年后,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征其还朝,王尚絅不得已离开扈涧山庄赴浙江任右布政使。任上政绩卓著,后卒于官,杭州市民为之罢市三日,以示纪念。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王乔洞大部分被山中泥沙掩埋,王乔观早已没了踪影;扈涧山庄所在地今日已被新修的青龙桥引桥占压,面目全非;凤凰山因山势酷似大象的鼻子,又被老百姓呼为“象鼻山”,当地政府在1958年将其改名为“万华山”,而皇帝御赐的山名却无人知晓了……

文字丨张振营

图片丨郑   玮  孙书贤

村中古楼

<<<  END >>>

监审:王冬梅

审核:董佳理

责编:朱碧琼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