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火火哥!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这是生产力提高农业水平进步的标志。而三门峡市出土的玉茎铜芯铁剑,把我国的冶铁史向前推进了两个多世纪,堪称中华第一剑。铁自被发现就备受关注,直至今天。我们今天聊聊三门峡市陕州城铁人铁牛的故事。
在三门峡市春秋路上的车马坑陈列馆,迎们的展厅门口东西两侧放置了一对铁人。造型古朴庄严,拱手迎宾别有一番情趣。
“四面环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美丽的陕州古城现在成了风景区,因三面临水,在历史上屡受洪水威胁。为了镇服洪水,前人在西城门外的太阳渡安置了一尊铁牛,在南城门两边树立了两尊铁人。
《陕县志》(1936年欧阳珍本)对铁人、铁牛有多种说法。
一说铁人铸于秦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敛兵铄金,铸金人十二,西汉末年被赤眉军砸毁九个,剩余三个被魏文帝曹丕移至邺城。十六国时,前秦主苻坚派人运往京都长安,不慎落入黄河,打捞时又失去一个,运至陕州,闻淝水战败的消息,遂丢掉两个铁人,怆惶逃走。
二说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大营宫室,铸铜人两个立于洛阳司马门外,号翁仲。随着历史变迁,翁仲不知下落。有一年黄河暴涨,陕州城西城门外太阳渡浪涛突然涌起数十丈,群众说是翁仲沉没处,遂打涝出来,立于陕州南城门两侧。
三说明代叶平山所撰《铁人铭》载:“四明山人奉命知陕州,入郡见铁人东西拱立,衣冠近古,问诸耆老曰:世代沿革,罔知所自。相传似为蒲州铁牛,乘水涨溢,断其条顺流东奔,斯二人者逐牛至此,遇人求牛所之,人或有曰:虽铁人亦追无所及矣,遂化为铁人而止焉。叶平山认为:“夫铁金属,土其母水其子也,河为寰内巨流,其涨决溃溢不可测其奥。自禹疏凿,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后之贤者虑水复溢为民患也,乃敛其母铸成形体若人焉,若牛焉,牛利涉镇于河,人为物灵故镇于岸。水得金不横,土得金益壮,水火或互质焉,使子母相顾,无奔决溃溢之患……州治之名无乃亦得于是乎。尝考诸字说,陕字从阜从人,而两人举袂如人形象,人由道中行,则二人在左右,其“夹”字之义明,州之名陕,良在斯欤……
中国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剋,构成物质变化的过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生水,金是水之母,土生金,金是土之子。水得金不横,土得金益壮,相生相克,互相增益和制约。是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它寄托了古人治理水患的一种理念。
《陕县志》(1936年本)《铁牛》篇介绍,唐代陆长源撰写的《辨要志》记述,唐代陕州城有铁牛出土,刺史卫伯玉曾发卒掘土观铁牛之状。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逃至陕州,他在便桥上望见铁牛,对左右说:“朕年十五六,宫中有尼号公德山,言事往往神验。曾抚朕背曰:“天下有难遇牛方回尔,今见铁牛,朕当回京矣。”可见唐代太阳渡已有铁牛存在。
黄河、涧河水并没有被铁牛、铁人所镇服,每逢暴雨季节,仍然狂暴施虐,给沿河居民造成严重灾害。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暴涨,河南巡抚鄂顺安9月9日向皇帝的奏章中称:“(陕州)万锦滩于七月十三日(公历8月8日)至十五日(公历8月10日)共涨水二丈八寸,询于久于河工弁兵佥云,从未见过涨水如此之大……”
河东道总督慧成在七月二十六日(旧历)的奏文中称:“万锦滩黄河于七月十三日巳时报涨水七尺五寸,后继陕州呈报,十四日辰时至十五日寅时复长水一丈三尺三寸,前水尚未见消,后水踵至,计一日十时之间长水至二丈八寸之多,浪若排山,历考成案,未有涨水如此猛骤。”(2)按今天的科学方法计算,当时水位高达306.5米。(3)(起涨水位是294.0米),流量为36000m3/秒。陕州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淹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
后来铁牛因洪水冲刷沉入河底,铁人被移至陕州故城钟鼓楼门洞两侧。1957年4月13日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工,因陕州故城根据原苏联列宁格勒水利设计院设计是淹没区,城内居民、机关学校,商店摊点,全部被移民迁出。1959年,陕县与三门峡合并,原陕县文化馆所藏文物,移交给市文化馆。1960年10月,陕县恢复建制,当时市文化馆与市图书馆合署办公,房舍短缺,有一部分石刻暂存放在陕县文化馆库房。铁人因早前移交给文化馆仍然存放在市文化馆院内。后发现虢国车马坑,建立陈列馆,铁人就被放置在陈列馆院内,供游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