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诗选刊》服务订户的举措之一,订刊作者创作辅导公益活动自2024年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热情参与。2025年,在辅导团队专家老师们的无私支持下,这项活动继续举办(详情请查阅活动启事:《诗选刊》编辑部关于开展2025年订刊作者创作辅导公益服务活动的启事)。经点评专家推荐并征求作者本人同意,现推出2025年活动第一组优秀作品和点评意见。
时光辞(组诗)
张桂林(山东)
正 好
冬日独步小径
树的叶金黄,一袭袈裟披身
蓝天是庙宇的穹顶
前方有门敞开,向着芸芸众生
高大的佛陀两排站立
阳光洒满法衣,结出炫目的宝石
经书哗哗翻动,佛号此起彼伏
头顶一片白云,来得正好
像干净的时间与我相逢
此刻,它绵韧轻盈——
不负累,不期许,不染尘埃
那个行走的人,先爱上了自己
他说出的一切:草坡、羊群、木屋……
都渐次返回了内心
高光普照,这万里河山啊
我只暂借三寸
此 处
海棠果驻足枝头
安静,从容,饱满
它掏出春天的粉白,夏季的青涩
从秋天来到冬天。它修成正果
萧条之地,也是世外桃源
行至此处,众鸟喧哗
在这鸟世界,且做个鸟人
低头,向稗草鞠躬;抬头
向天空致敬。终生重复两个动作
——飞翔、觅食
高处的无名大鸟,羽翼斑驳锈蚀
披风沐雨,仿若穿越了千年
一根枯枝,即是道场
此刻,我看见它
散发着温暖、慈悲的光芒
原 谅
原谅我正慢慢变老
原谅我像故乡院落中的那棵树
生机盎然的七月,浓酽的绿忽现了斑驳
坐在岸边,心比秋水还静
原谅我,面对这个世界不动声色
那些柔软或坚硬的词语,零星地点缀枝头
深夜,它们就会返回泥土
原谅我离群索居,偏爱坡顶的风雨亭
它送走流云过客,尘嚣之上
看流水,听鸟鸣,花开见佛
——八方通透,两手空空
原谅我不辞而别,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
我先于春风抵达冬季。玉门关,一个驿站
万里江山,一场大雪删除了我的踪迹
多好啊,我仿佛不曾存在
此 刻
一声鸟鸣,穿透薄雾
圆润,清脆。偌大的林子
这唯一的声音,仿佛我期待了一生
它在我心中筑巢,顷刻间
生出一泓秋水
行色匆匆的人,照见了稀疏的白发
皱纹深处的伤痕,隐疾
最后一场秋雨,打落岁月的铅华
季节遗忘在枝头的果实
此刻,天空蓝得彻底
它历经混沌,撕裂,幻化出澄明之境
我们要在冬藏之前,拆洗自己
——抛去负累,卸下暗器
你看,秋日的金黄
正大步流星地撤退。林中奔走的落叶
在一阵风中收拢脚步,迟缓的身影
让我想到苍老的样子:一个单薄、轻盈的老人
身无长物,行走在回乡的途中
点评意见:
《时光辞》是一组空灵、优雅的小诗。诗人以禅意美学重构时空对话,在层层物象中埋藏了生命哲学的银针。有棱角,有锋芒,有痛感。诗人将袈裟、枯枝、落叶等意象冶炼如时间的舍利:金黄落叶是褪色的经卷,锈蚀羽翼凝固了千年风霜,秋雨打落的铅华实为记忆的骨灰。四首诗构成了一种心灵里螺旋式的修行路径——从《正好》的顿悟式照见到《此处》的日常道场,从《原谅》的自我消解到《此刻》的归乡澄明,完成从“暂借山河”到“身无长物”的精神观照。语言如琥珀包裹着蜂翅,斑驳与通透、喧嚣与空寂,存在与消隐在诗中彼此交集,最终被“大雪删除了踪迹”,创造了一种寂静的留白,显影出作者特有的物哀之美与无住之境。
——改稿专家:北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承德文学院院长)
一只鸟在夜里醒着(外四首)
顾晓兰(江苏)
我总是在子夜抵达梦境
今晚一只鹦鹉,卡在路上
它是一切神灵的集合
我丧失所有后,缠着血缘的脐带
看一个自闭症的孩子
整夜摆弄城堡
乐高积木锁得密实
他抠不出一扇窗户
鹦鹉反复聒噪:关门,开窗户
我紧闭双眼,关上耳朵、嘴巴和毛孔
在清脆的坍塌声里,又一个长夜
越陷越黑,无从救赎
滩涂之恋
我从没见过,哪一片天和地
接触得这样亲密
风托起一只鹤的翅膀
苇叶向着鸟儿,向着我靠近
水会唱歌,船也会唱歌
天地,一片和鸣
有个少年在堤岸上奔跑
向我挥动着白衣
赤裸的上身鼓涨海的气息
请不要说话,光着脚丫
并排走,一步一步陷在泥沙里
也陷在柔波里
云水之间
滩涂的水域,也生长一片天空
草木的影子,一个劲地长
云在水底游动
一群鱼在云上穿梭
成队的麋鹿从天边奔来
空中溅起一路水花
惊飞的野鸭子嘎嘎叫着
扑棱棱钻进芦苇深处
潮间曲
在此处,不用说爱我
静静地看着两只鹤就行
别说永远,一起
去丈量连绵的水尽头
两圈涟漪共震时
群鱼在金色的水洼跃动
月光里,屏住呼吸
倾听海岸生长的声音
用芦花编两顶花环
伴这一片滩涂,从青丝,到白头
为什么写作
文字也是种子
落在雪白的纸上
全都活了起来
长成芦苇、苜蓿、香樟树
它们发达的根系在白纸上
不断丛生,舒展
编织成越来越大的空地
然后,让它
在我自闭症儿子的脚下
生出一所学校,一片游乐园
点评意见:
共5首诗,给人的感觉是不统一的。作者的感觉非常好,第一首诗更偏向1990年代的女性写作,在写和白天相对应的“黑夜”意识。第2/3/4首诗和女性写作完全无关,是风景诗,这三首诗写的很好,有一种天地人神的感觉。诗人的感觉,甚至能勾起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联想。最后一首有点类似于顾城,但不完全相同。建议则是,感觉非常好,但细节上需要更加落到实处。
——改稿专家:冯跃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
野草(外二首)
徐太云(浙江)
父亲喜欢在秋天烧土肥
屋后成堆的杂草
和晒干的粪便一起噼里啪啦
那些从庄稼地里
被父亲薅回来的杂草
在掀起的火光里,旋着圈儿挣扎
最后,不甘地坠落于粪土
多年后,这些和父亲过不去的野草
在他的坟头,替他挡风,遮雨
借着风势,为他摇旗呼喊
草们也不甘心
一生辛劳的父亲
就这样轻易地,寂灭在山野
监控:我的第三只眼睛
整整一个上午
母亲都在侍弄菜园子
有一会,越俯越低的身子
淹没在菜苗中
过了许久,又从菜园另一头的石榴树下
直起了身子
她给青涩的石榴套袋子
像是在给婴儿裹襁褓
那些石榴,也是她的孩子
石榴树上的麻雀、野斑鸠,
飞起又落下
黄昏的影子被拉得长了
屏幕空白了一会儿
又出现了一群嘎嘎叫的鸭子
围着母亲抢食
此刻,85岁的母亲
在刚拨通的电话里说
早上晒了会太阳
下午一直在看电视
她并不知道电话这头的我
已泪流满面
缝补
母亲的眼角膜渗水
去几家医院治疗
还一直流泪……
那些看不清的漏洞
是学医的孙女给挂点滴
一滴一滴,缝补好的
如今的母亲,看得见缝衣针的孔
她会把黄昏漏下的每一束光线
穿过日子的缝隙
点评意见:
徐太云的这组亲情诗,以质朴的语言,通过亲人们的日常场景以及物象来表达和承载自己深厚的感情,以小见大,言之有物,富有画面感。体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以及较为扎实的意象功底与情感浓度。某些细节描写也细腻生动,如“给青涩的石榴套袋子/像是在给婴儿裹襁褓”“黄昏漏下的光线/穿过日子的缝隙”等等。
希望作者今后能进一步加强诗歌结构与气息的完整性,强化象征和隐喻的有机结合,带给读者更高的诗意空间,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改稿专家:涂拥(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群山在眼眸荡漾(组诗)
龙树荣(湖南)
田园综合体
梨子寨挨着竹子寨
竹子寨依偎着飞虫寨
三个寨子是三个兄弟
共同组成十八洞村
田园综合体在这里点缀
星辰在这里汇聚
丰盛的农家乐食材
让我们收获了一个又一个
喜悦的秋天
在这里静坐
松涛在胸口起伏
群山在眼眸荡漾
春种
豆种,菜种
纷纷探出脑袋
像一个个盼着回家的孩子
小时候,在田坎摘豌豆吃
大片大片的油菜花
灌醉了我们
风呀,再轻些
替我们守住花开的秘密
都有春天
太阳山,白云山,八面山
再高的山,都有人家
花香村,石头寨,黄连沟
再偏僻的地方,都有春天
七十五岁的老头
靠一间陋亭
获得一条酉水
风雨漂泊的我
依着旧栏杆
就拥有了
苍莽的群山
夜宿地球仓
从没有如此接近山林,这些年
积攒的话像落叶,覆盖一层又一层
四十年前,花轿把大姐抬到梨子寨深处
陡峭的山坡,一年年拉宽我和大姐的距离
今天,女儿坐在车上
沿途的鲜花和鸟鸣都是亲人
宽敞的地球仓
是四十年后
大姐崭新的故乡
这么宁静的夜
女儿捧着萤火虫,大姐披着月光
我是一滴露水,在祖国的怀抱徜徉
点评意见:
这一组诗完成度都很高。语言和技巧都相对成熟,每一首都处理得干净利落,结构清晰,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是很难得的一组佳作。稍显不足的就是《夜宿地球仓》一诗的最后一节。“女儿捧着萤火虫,大姐披着月光/我是一滴露水,在祖国的怀抱徜徉”中的虚实转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稿专家:禾秀(诗人,唐山某高校副教授)
湾圩(外一首)
秦骏(安徽)
霜风凄紧,近乎肆意
单薄的叶片,赭红色羽毛
从一株榉树与另一株榉树
之间,自解束缚
滑向铺满地面的夕颜
江北小镇,收留一众鸟鸣
欢愉的飞翔,如虹般庇护
两株,两排,懵懂年少
午夜于你,暖阳可追
夜的荒野,两只发光的红马鞍
肩并肩,如近在咫尺的枕木
搁置微凉,双手掬起
鼎沸过境的琴弦
一株身着绿衣裙的榉树
凝眸,满池斑驳的枯荷
寂寥,一丝一丝漏下来
同属于你们
而你并不害怕沉入谷底
闪电般奔赴另一株
木叶尽脱的蹄音
摘一枚芬芳鹅黄
与往昔置换嘹亮或旷远
点评意见:
诗人深谙如何将诗行凝萃风景、情感、人生与哲学。在《湾圩》中,对榉树的描写成为其创作功力的绝佳注脚,它不仅与诗中情感氛围紧密相连,更承载着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辨。第一节中,诗人将榉树的叶片比作“赭红色羽毛”,因霜风的肆意侵袭下凋落,诗人则用“自解束缚”赋予了叶片在困境中主动挣脱的生命力,打破了自然规律下被动凋零的常规叙事;第二节中,榉树以静谧之姿,衬托着“飞翔”“懵懂”“鼎沸”所表达的生命涌动与情感温存,使读者在寂寥的诗行中亦能感受到跳跃的心悸。第三节中,榉树被拟人化抒写——一位优雅却不失果决的观察者,既可以平静的接受凋零的悲伤,又依然能够释怀过去并怀揣希望。榉树的明暗描写,流转于诗中变换的季节、坚韧的精神以及轮回的生命,巧妙地烘托着整首诗的诗意氛围,使读者在品读间得以窥见自然之境与生命之核间的纠葛与联结。
——改稿专家:靳乾( 评论者,译者)
爱情隧道也是远足的念想
枕木敞着身子
裸露着,扎下的根
向远方延伸
他们的行踪
看在一只蚂蚁的眼里
而另一只蚂蚁
也有了远足飞翔的念想
两只蚂蚁既隔空相望
又遥不可及
见惯了蜻蜓、蝴蝶
牛群和马匹如约而至
花径旁的木屋,找寻
曾经共同埋下的种子
不停输送柴火的土灶
不远处的池沼
鸥鹭在霞光里
搬运静谧和安详
从入口望向桥头
背负一粒,不只是起步
风驰电掣般踮起脚尖
终有一天
一只蚂蚁搀扶着另一只蚂蚁
他俩,从来没有如此贴近
不清楚山里面是不是
住着神仙,眼里只有彼此
在袅袅炊烟处
放缓了脚步
点评意见:
此诗的叙事极具有镜头感。阅读此诗,仿若站在诗人的镜头旁,感受到浓缩在短小诗行里所发生在人生之路上双向奔赴的爱情故事。第一节中,诗人的镜头进行了场域的铺设,沿着“枕木”的纵横维度,从纵向的深邃延伸与横向的广阔铺陈,拉开了“爱情隧道”的序幕;接着镜头的转场,巧妙地切换为小小蚂蚁的视线,近景的切换,再到远景的对望,爱情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另一只蚂蚁” 作为爱情故事的关键角色跃然纸上。继而镜头的推射,自然风景接踵而至,花径旁的木屋、输送柴火的土灶、霞光里的鸥鹭,一一地映入眼帘。随着宁静温馨的背景的呈现,镜头突然拉近,对准正在奔赴爱情的蚂蚁——“背负一粒,不只是起步,风驰电掣般踮起脚尖”特写镜头直观地呈现着,其面对爱情的坚毅、决断以及勇敢,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炽热而坚定的情感力量。而诗作的最后一节,诗人的笔触,则仿佛是在两只彼此搀扶的蚂蚁身后慢慢推动的镜头,呈现出缓慢而温情的节奏。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爱人眼中的深情,感受到情感在他们彼此的瞳孔之间的流动!诗人在这首诗中,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镜头运用技巧,巧妙地将镜头语言融入诗歌创作,使诗歌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堪称一部精彩绝佳的 “诗歌影像”。
——改稿专家:靳乾( 评论者,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