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加快?这场论坛推动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
红星新闻
2024-09-27 10:22:41

▲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现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所从事的交通事业正是为了跨越地域阻碍,编织起连接世界的纽带,让我们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携手走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人间正道,让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月25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全体会议上说。

9月25-26日,以“可持续交通:物流联通世界”为主题的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在北京举行。全球行业内人士汇聚于此,共谋可持续交通的美好未来。

据悉,本次论坛期间举行了一场部长论坛和四场主题会议,发布《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愿景》《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2023)》《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相关成果报告。设计多条技术参观路线,全面展示中国在可持续交通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人工智能赋能交通运输新发展”“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加快全球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等话题,受到与会嘉宾热议。

中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

“6轴7廊8通道”格局基本形成

本次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2023)》(简称《报告》)围绕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开放合作、安全应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交通治理等8个方面,全景式展现了我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理念和最新实践。

《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稳步推进,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功能,精准补齐网络短板,强化衔接协调,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报告》显示,我国持续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完善。具体来看,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车组列车整装待发 图据ICphoto

铁路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比上年年末增加0.4万公里。其中,国家铁路营业里程15.5万公里,铁路路网密度165.2公里/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年末增加4.1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复线率、电化率分别为60.3%和75.2%。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比上年年末增加约3000公里。川藏铁路及其配套公路加快建设,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贵阳至南宁高铁、广州白云站、南昌东站等开通运营,济郑高铁全线通车,“八横八纵”铁路网主通道加快构建。

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公路里程543.7万公里,比上年年末增加8.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8.4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6万公里。

水运基础设施网络也在持续完善。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比上年年末增加184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约1.5万公里,占总里程比重为12.0%,比上年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

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末,全国拥有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59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运输机场共有跑道289条、停机位7508个、航站楼面积185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分别增加6条、193个、59万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邮政服务营业网点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年末,邮政行业企业共设立各类营业网点46.8万处,比上年年末增加3.4万处。其中,邮政普遍服务营业网点5.5万处,快递企业营业网点23.4万处,服务站等其他类型营业网点17.9万处。全国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36.5万处。

城市交通设施发展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城市公交专用车道20276公里,比上年年末增加40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08条,比上年年末增加16条,运营里程10159公里,比上年年末增加604公里,其中,地铁线路256条、9042公里,轻轨线路7条、268公里。

人工智能赋能交通运输新发展

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

在论坛上,人工智能赋能交通运输新发展、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中国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不断促进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推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智慧物流、智慧建造、低空飞行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论坛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说。

他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世界交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正深刻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效率和体验。

宋志勇表示,无人机等低空领域新技术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低空经济正进一步向无人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氢电混动长航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国际运输论坛(ITF)秘书长金营太表示,在低空经济领域,人工智能正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可以实现实时决策、优化飞行路线、预测潜在风险等。

金营太认为,人工智能所赋能的系统对治理结构会造成影响,因此体制机制和监管流程都需要不断地发展,以跟上交通创新的步伐。

具体来看,金营太提出,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形式建立监管框架,在现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中,僵化的一刀切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时。同时,法律法规也需要基于风险不断迭代,以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平衡,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灵活来推动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管理好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在本届论坛上指出,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挑战,如安全方面的挑战,全球公路交通事故率还是比较高的;效率方面的挑战,现行交通系统中效率还可以有待提升;环保方面的挑战,全球交通的排放占到了整个排放的1/4。

张军认为,未来交通的智慧赋能——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新技术,以及建立数字感知、泛在互联和智能服务为特征的未来交通,使得交通安全、便捷、高效,实现绿色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

张军呼吁,通过创新驱动和智慧赋能来共同迎接全球交通面临的挑战。

加快全球交通绿色低碳转型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寻找合作机遇

在本届论坛上,绿色、低碳也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词。

在开幕式致辞中,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现代世界的运行依靠着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可持续的交通运输体系对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气候变化协议至关重要。

▲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在开幕式上作视频致辞

李军华指出,交通运输发展的问题会带来其他的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挑战也要靠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和货物运输成本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全球交通运输系统要更加清洁。交通运输带来的排放已经有了迅速增加,但不同交通方式和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整体来看,交通运输占到化石燃料燃烧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并且占全球石油需求一半以上。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提到,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交通领域是共享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部门,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6次评估第3工作组报告,2019年全球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达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较1990年水平上升了74%,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23%。其中公路车辆排放占70%,航空和航运各占12%和11%,铁路占1%,同时交通领域也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领域,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高温、强降雨导致的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均会影响公路、铁路、航运和航空的基础设施和运输安全。

他呼吁,各方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全球交通绿色转型中寻找合作机遇,共同推动可持续交通相关技术、产业、标准进一步发展完善,为构建更加安全、便捷、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贡献力量。

▲9月26日,国家铁路局局长费东斌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上致辞 李宁 供图

国家铁路局局长费东斌在本届论坛上提到,当前,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在落实“双碳”战略,积极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40万辆,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近860万台,加氢站超过450座。在铁路领域,9个型号的新能源铁路机车已成功下线,今年将实施200台新能源机车替代,推动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更新,减少燃油消耗。

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阿塞尼奥·多明戈斯表示,可持续性是国际海事组织工作的核心,目前正在推动海运行业的脱碳化,希望全球航运业到205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到2030年希望能够大规模推广替代性的零排放或者净零排放的温室燃料。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张炎良 北京报道

编辑 杨珒 责编 李彬彬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