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七篇:论语·阳货篇
【本篇引语】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评析】“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这里通“馈”。饷,赠送的意思。
“豚”的本义是小猪,猪。《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豚,小豕也。”
“亡”,同“无”字,这里指阳货外出,不在家。
这里的“时”,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孔子打心眼里不愿意见阳货,找一个阳货不在的时候去回拜。这里的“时”,也有学者理解为通“伺”字,观察,探察的意思。
“涂”本义是涂水,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这里同“途”字,“途”的本义为道路之上(行进途中),引申指道路。
“亟”的基本义是敏疾,又引申为紧迫、急躁等。一说本义为急迫,作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急、赶快”,以上义读jí。“亟”又读qì,作副词,表示屡次、多次。
成语“怀宝迷邦”出自本章句《论语》。“怀宝”指具有才德;“迷邦”是说让国家迷乱。
本章是篡权夺位的阳货想延揽孔子作他的家臣,但孔子不愿意,因此不想见他。但他又送给孔子礼物,按照礼制,孔子不得不拜谢他,而孔子想挑一个他不在家的时候拜谢,以免尴尬。但不料两人在途中相遇,于是就有了这段对话。
本章也表现了阳货的过人之处:其一,阳货喜欢延揽人才;其二,阳货善用谋略与手段;其三,阳货的雄辩;其四,大奸如阳货同样需要并擅于使用仁义礼智信为号召;其五,阳货的傲慢。
文中阳货的形象很是霸道,一看就是一个不可一世、好勇斗狠之人,他连珠炮似地向孔子发问,逼着孔子做他的官。这样的人与夫子根本不是一路人,夫子岂会就范,所谓“诺,吾将仕矣”只是虚与委蛇之话,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本章也反映了夫子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一起,对付阳货这种人是讲直也讲智。
君子要心胸宽广,虚怀若谷,做到“不以人废言”。阳货虽然“陪臣执国命”,但所言“怀其宝而迷其邦”、“好从事而亟失时”、“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却赋有哲理,故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一章可谓是一出“智斗”,阳货和孔子二人先是为了见与不见耍了一番心眼,然后又为仕与不仕费了一番口舌。为了让孔子出仕,阳货给孔子扣了“不仁”、“不知”两顶大帽子并以此相激,那么这两顶帽子是否属实?在孔子看来,执政者是天下有道的关键因素,阳货掌权属于“陪臣执国命”(第16•2章),地位不稳且其所作所为也是无道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无法施仁政的,出仕反而是“不仁”、“不知”的行为,最佳的选择还是“无道则隐”(第8•13章)。
本章的最后,孔子答应了阳货,但是这个答应只是个应付,并没有打算践行,这就是孔子在第15•37章所讲的“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坚守正道,而不是固执于小节小信。)。
当人面对不合理的压迫时,往往会采取消极回避的办法,或是藏起来、或是直言拒绝、再或是将礼物直接退回主人,其实这样回复并非合适,更显得情商不高;我们要学圣人“时中之妙”的做法,阳货以势压人欲使孔子助其为虐,孔子故意避而不见,此为义也;阳货以礼赠物若不拜谢此为失礼也,孔子趁其不在家时回礼,此称时也,即不失礼也不失义;两人遇诸于途若回避之,此为绝小人之甚也,将遗己于大祸矣,此又为不智矣;最后,小人理直,或复言以逊则容易助长小人之势而屈己之道,孔子对之以直,仕国而仕于阳货,此又不失君臣之道也。
《阳货》显示了圣人做事不偏不倚,既要达到目标也不能把对方逼到绝路,这就是儒家之“允执其中”的中正之道,不曲从世俗、不绝于人、愈压迫愈从容,此即为时中之秒也。
从这则《论语》来看,孔子做事符合中庸之道。对于阳货这样的小人,孔子不是直接拒绝,他是能逃避就逃避,避不过去就顺着来,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口头上尽管答应,但是不符合原则的事情,孔子绝不会去做的。对待小人,不需要语言上论个高下,而是要在思想境界上论个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