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烟消云散的“曲子窝”(作者牛玉乾)
韦有义
2024-10-16 05:47:03
 #创作挑战赛六期# 
乡间鲜花红烂漫
此地曾是曲子窝

我虽然是河南曲剧的戏迷,从小在北烟庄老家村里的曲剧团也跑过“龙套”,但说起村里剧团发展由来,就只能凭零碎记忆了。因为,我从1964年到开封上大学,而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少知道村上的事情。

娓娓道来温馨事(左为牛玉乾)

后来听我本家弟弟牛丙乾说,村里的曲剧团在“文革”期间,受派性影响、观点分歧,唱家之间的情感就开始淡漠了。改革开放之后,剧团曾有过几次兴起的苗头,但始终不如人愿。上世纪90年代末,牛同江、牛喜珍等曲剧老艺人召集本村和南烟庄、吴家村的青年爱好者,教唱了一段时间,也没能再坚持下去。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村上的年轻人不是就近到登封电厂上班挣钱、就是外出进城打工,没有多少人学唱戏了。老一班艺人,有的不是年纪大唱不动了,就是在家照看子孙缠身不能出门了。​再后来就是村里人有钱都在告成镇、登封市区买房、不在村里住了,特别是近几年登封市区建了阳城社区后,多半数家庭都搬进了这个社区,南北烟庄、吴家村等几乎成了“空壳村”,哪里还能再拉起戏班子呀!人心散了,剧团也跟着没了。听说伴奏的锣鼓家什和戏箱里的蟒袍玉带、头套戏装,都堆到老家村内的墙角里,再也没有人去过问了。

尽管如此,但作为年少时曾在北烟庄“曲子窝”混过的我,回忆起村里唱曲子的往事,还是感慨不已的。

曲剧是由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的剧种,具有高雅的唱腔艺术。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戏或高台曲。唱曲牌,常用的有“汉江”“扬调”“满州”“鼓头”“打枣杆”“剪剪花”“银纽丝”等四十多种。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歌风味。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古筝等。

​曲子戏最早是以踩高跷的形式来演唱的。据记载,1926年汝州的朱万明先生带领“同乐社”一帮踩高跷艺人到登封颍阳李洼村演唱。不巧天下大雨,街道泥泞,高跷不能踩演。李洼村的李祖白先生(李门祖长,爱“哄戏”)提出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到台子上唱曲儿。同乐社高跷班就以牛车木板为舞台,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汝州同乐社这次去掉高跷登台唱曲,则成了河南曲剧创建之始。汝州朱万明的同乐社成了名震中原的第一个曲剧团,登封县的李洼村则成了河南曲剧的发源地。2019年11月,河南曲剧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我说这一段河南曲剧发展史,是为了说明汝州朱万明戏班和登封的李洼村,都和北烟庄形成的“曲子窝”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具有根源性的因果关系。

我从小就听村上的老年人说,新中国成立前的民国时期,北烟庄村唱曲子的高跷戏在十里八乡就很出名。牛德如、牛二怪都是唱高跷戏的一把好手。每年农闲时节、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他们都到附近村庄踩高跷演出。
实打实的接地气

1948年登封解放后,北烟庄村在高跷戏的基础上又兴起了两道社(文艺演出团体):玩旱船和大家什(鼓乐队)。这三道社唱曲、鼓乐的基调,都是曲子韵律。大家什乐队由20来个年轻小伙组成,牛三光、牛福德是敲镗锣、领战鼓的,后面跟着四面大鼓,四面大锣、四合大铙,两杆土铳在前面开道,每次在本村或到附近村庄演出,人山人海、喜气洋洋,相当威武热闹。

我记得我父亲是耍大铙的。有一年春节到告成镇街上演出,父亲让我随后给他掂着两个蒸馍,他累了饿了就接过去大口嚼着吃。踩高跷和玩旱船的主要角色是一班人。踩高跷是出力活,玩旱船相对轻松点。今天高跷踩累了,明天就接着玩旱船,劳逸结合。我记得牛德如踩高跷当丑角出神入化,如同电视剧里的济公一样,拿一把破芭蕉叶扇子,鬼脸做的令人捧腹大笑。他踩高跷能翻跟斗、下劈叉,动作惊险万分,水平相当了得。每年春节到附近二三里地的村庄演出,高跷班的小伙子们都不卸妆,踩着高跷都去了。有一年春节,高跷戏要到颍河对岸的告成、北沟一带演出,牛德如艺高人胆大,他绑着高跷、踩着河床下的鹅卵石,哗哗地就淌了过去。这件事在村里一直传为美谈,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后来在汝州同乐社和登封李洼曲子戏班的老师直接指导下,村里的高跷社发展成了曲子班。村曲子班的主演牛二怪、牛国栋、牛端、顾成林、牛同江等老艺人,都是踩高跷出身。村里爱“哄戏”的牛中元、牛中聚俩兄弟,多次邀请洛阳郊区曲剧创始人朱六来、登封李洼曲剧传承人李全兴等来村里教戏; 拉曲胡“响半县”的曲胡名家牛明琴,拜的师傅就是汝州曲剧创始人朱万明,他曾亲口告诉我“深得老先生的真传”。​
水平不输专业团

据牛丙乾回忆,1955年实行合作化之后,在北烟庄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村里购买了一批新戏装、新道具,制作了戏台白布大蓬、蓝布遮堂等,正式成立起了曲剧团。除踩高跷转唱曲子的老演员外,主要演员又增加了顾明、牛明江、牛国勋、牛长兴等。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前后,村里为了兴修农田水利,组织起了青年突击队。实际上是把爱唱戏的玩家们集中起来,一边集体生产劳动,一边排戏演戏。这时曲剧团又吸收了顾改、牛喜珍、顾荣、牛春光、牛胡兰、牛玉娥、牛石华等一批青年人。村里不但从禹州请来唱旦角的屈大成来教戏,还从登封县曲剧团请来了副团长、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杨金岭先生,导演、教唱、排练武功。在杨团长的号令下,登封曲剧团的曲胡头把弦李庚辰、花脸刘光义、青衣冯长发和杨发财、张义等名家,都先后到北烟庄曲剧团教唱排戏。至今还称“登封曲胡头把手”的牛国振,当年就是曲胡名家李庚辰的高徒。​

寓教于乐细无声

村里的农民演员们如鱼得水,欢欣鼓舞。“突击队员们”经常集中在牛国治家或火神爷庙里,不分昼夜,刻苦练功。每个人的唱捻做打、手眼身法步“基功”水平大为提高。杨金岭先生曾评价说:“烟庄人的水平,和县剧团的专业演员不差上下。”后来,杨金岭先生被下放农村劳动,他索性将全家人都迁居到了北烟庄村,成了村上曲子戏的专职导演、教练。由此,外界给北烟庄村加封了个“曲子窝”的美誉。不但十里八庄的老百姓、就连当时县里主管文化的领导们都说:北烟庄的人都是曲子行家。哪家的戏唱得中不中,村里人一听就能下结论。(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