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教育:当孩子说 “讨厌老师”,家长第一句话该怎么说?
孩子放学回家,突然冒出一句 “我讨厌老师”,这是许多家长都可能遇到的场景。此时家长的回应,不仅关乎孩子当下的情绪安抚,更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塑造。运用共情式教育,给予孩子理解与支持,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而其中关键的第一步,便是用合适的第一句话打开孩子的心扉。
在孩子表达对老师的不满时,家长常见的错误回应往往会加剧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有的家长会立刻反驳:“怎么能这么说老师,老师都是为你好,肯定是你不听话!” 这种回应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和理解,甚至会产生委屈和愤怒的情绪。还有些家长虽然没有直接指责孩子,但会急切地追问:“为什么讨厌老师?是不是你做错事了?” 这种带着质疑的询问,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原本想要倾诉的欲望可能瞬间被压制,选择闭口不谈,导致亲子沟通的大门关闭。
而共情式教育下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认可。当孩子说 “讨厌老师” 时,家长可以蹲下身,与孩子保持平视,用温和的语气说:“宝贝,听起来你好像很不开心,愿意和妈妈 / 爸爸说说发生什么事了吗?” 这句话没有评判、没有指责,只是单纯地表达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看见、被重视。孩子在这样的回应下,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中,更愿意敞开心扉,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共情式教育的第一句话,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后续的沟通则是化解孩子负面情绪的关键。在孩子开始讲述后,家长要继续保持专注倾听,不随意打断,用点头、“嗯”“然后呢” 等方式给予回应,鼓励孩子把话说完。例如,孩子可能会说:“今天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我觉得特别丢脸。” 这时家长可以回应:“被老师当众批评,肯定特别难受,要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觉得很委屈。” 通过这样的共情表达,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不是孤立无援的。
当孩子倾诉完后,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理性看待问题。但这种引导不是说教,而是基于共情基础上的启发。比如可以问孩子:“你觉得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理解老师的行为。如果确实是老师处理方式不当,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如 “那我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老师知道你的想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呢?”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适当的建议,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情式教育不仅能帮助孩子化解对老师的负面情绪,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家长的共情回应,孩子学会了如何正确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也懂得了在人际交往中要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时,这种教育方式还能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向家长寻求帮助。
当孩子说出 “讨厌老师” 时,家长运用共情式教育,用恰当的第一句话接纳孩子的情绪,后续通过倾听、理解和引导,能够有效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心态。在家庭教育中,共情式教育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家长与孩子的心灵,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温暖而坚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