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茶文化#茶事漫谈/贺泮明
大河滔滔
2024-09-25 20:45:32
 #茶文化#
          茶事漫谈/贺泮明

       去过几次灵珑山,近距离接触茶园,了解一些茶事知识后,竟意外地爱上了茶。
       过去我是不喝茶的。这与生长在农村有关。农村人,常年跟土坷垃打交道,披星戴月,忙死累活,哪有什么饮茶一说。渴了,一瓢凉水灌下去,问题就解决了。至多在麦忙时节,烧一壶白开水,里面放几根柳枝或薄荷叶子,算是上好的饮料了。参加工作后,虽经常接触茶叶,若不招待来客,我从来不喝茶。一来嫌冲泡麻烦,二来觉得什么茶叶味道都邪性,不如白开水纯洁,清淡,解渴。所以,哪怕有茶叶放霉或送人,自己也没有享用过。
       有一年检查身体,查出了血脂异常。听人说喝茶可以降血脂。于是开始饮茶。但只是盲目地饮,逮着什么就往茶杯里泡,并不懂茶。什么绿茶,红茶,乌龙茶,还有龙井,毛尖,普洱,铁观音,只知道如雷贯耳的名字,对他们的妙处,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更别提什么茶文化的境界了。简直是茶盲。
       因此,人生几十年,对茶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茶只是一种饮料的认知上。
       2023年后,多次到灵珑山白茶产业基地参观,近距离接触茶园、茶树,品尝白茶美味,听取总经理安晓军讲解,观看他的炒茶演示后,才了解到一些茶知识,改变了我对茶的看法,慢慢悟到了茶文化的精妙之处。对茶有了浓厚兴趣。
 

       茶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茶树的发现距今有6000万年,而从食用、药用到饮用,是汉代以后的事了。茶树发现于我国西南高原地区。从晒干收藏到采茶制饼,从蒸青塑形到龙凤团茶,从団饼茶到散形茶,从蒸青茶到炒青茶,从单一绿茶到现在的六大茶类,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茶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秦汉时期,人们就认识到茶的提神功能。东汉增广《神农本草》中说:“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汉之前,“茶”称为“荼”,人们在利用它的药用价值的过程中,渐渐使之成为了饮料。巍晋南北朝时,寺庙僧人普遍种茶饮茶,在茶与僧侣道教的结合中,徐徐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茶在当时成了仙药。唐代安定富庶,种茶饮茶普遍,茶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

       唐代以前茶制品以団饼为主,到了唐中后期及五代时,散形茶才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明代,朱元璋颁令”废团改散”,以减轻劳工们繁复的劳动。于是,散形茶迅速得到普及,其制作方法也日趋成熟,与现在的制茶工艺已无太大区别。

       早期的茶叶制作,主要是蒸青茶,包括杀青、揉捻、干燥之工序。而炒青茶的制作,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才有了大发展。其制作包括:杀青、揉捻、复炒、烘焙等主要工序。茶的品种不同,尤其是历史名茶,各有其特殊的制作方法。

       全国现有1000多个县产茶,共有名茶1017种。其中,历史名茶有22种。各色茶类都有一些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黑茶中的普洱茶。红茶中祁门工夫茶。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乌龙茶中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等。这些历史名茶之名,文字优雅,极富诗情画意与文学韵味,能使人引出无限美好的遐想。如上述的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也有许多历史名茶之名,来自一些美妙的传说与典故。如竹叶青、大红袍、太平猴魁等。中国名茶起源于贡茶。尤其自唐代起,朝廷把全国有名的茶叶列为贡品,年年进贡。地方官员为博取上司好评,就在茶叶制作上狠下功夫,提高茶叶品质。又加上文人们为其写诗撰文,大加宣扬,于是,贡茶就成了名扬四方的名茶。

       灵珑山生产白茶,而且这里历史上曾出产白茶。一般来说,制作白茶需采用叶芽茸毛丰富的品种。如大白茶,水仙等,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使白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进而是品茶色泽银绿、汤色浅谈,滋味甘醇。尤其是产自福建福鼎、政和的白茶名品“白毫银针”,只用大白茶品种制造,这种茶芽头肥壮,满身披毫。还有江西上饶的白眉茶,岳北的大白茶,广西的南山白毛茶,都是白茶中的佼佼者。

       舞钢的灵珑山,已发展成北方著名的白茶产业基地。其自主选育的“灵珑山白叶1号”,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金奖、“中国第二十一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公司总经理安晓军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引领灵珑山一带村民,大力发展白茶种植,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进而打造一个集茶叶种植、茶业旅游观光、茶文化体验、康养休闲等深度融合的茶产业链。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盛唐时期,安定富庶,茶饮已深入人们的普通生活。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出现后,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确立。

       《茶经》论证了唐及以前茶的名称、起源、品质,介绍了茶树、茶的保健功能,讲解了茶饼、茶的采摘、制作方法,茶器、煮茶方式、水质等。该书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成为茶文化的奠基之作、经典之作。北宋诗人梅尧臣说:“自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宋代皇帝赵佶,即宋徽宗,是个多才多艺的主子。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姑且不论,他在绘画和茶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标杆。他在《大观茶论》中,阐明了饮茶风气与时代风气的关系,即饮茶要在太平盛世。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后,才有精神世界的需要;指出了茶对人精神世界的作用是“致清导和”“冲淡简洁”。另外,他否定了过度强调江河水在饮茶中作用,提出了“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的观点。

       在茶文化中,实际上水历来被人重视。历史上无论皇家或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用水都非常讲究,认为好茶应用好水煮。《茶经》上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至明代,许次纾所著《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以论茶也。”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据说,有一次王安石知道苏轼将从川中乘船顺江下荆州,就托他在三峡的中峡取一壶水煮茶用。苏轼过三峡时只顾看风景,将此事忘了。回黄州时才从下江打了一壶水入京送王安石。王安石煮茶后,问苏是不是中峡水,苏答是。王安石说:“你在欺骗老夫,这是下江水。”苏大吃一惊,不得不承认。王说:“三峡上江水急,下江水缓,只有中江水相宜。”由此可见,人们对煮茶用水有多么讲究。

       至宋代,茶文化的内涵已经具备了哲学成分。朱权著《茶谱》中, 将饮茶看作明志及“有禅于修养之道”的方式。主张饮茶与自然环境应有机结合。或饮泉石、竹松之下,或对皓月清风。其新的品饮方式,遂其自然之性,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烹饮方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与茶结缘后,写下了大量吟茶咏道的诗篇。尤其是那些著名诗人,如唐代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在唐代,这些茶诗已颇负盛名。唐宋两代都是诗词歌赋的时代,文人与茶关系那么密切,他们的日常活动中,自然免不了抒发意趣与兴致,产生大量茶诗是必然的。又如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文学大家,都写下不少著名茶诗。如欧阳修的《双井茶》中写道:“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百毛囊以红碧沙,十斛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候家,一啜尤需三日夸。”这些茶诗,茶词,表现了文人们对茶的热爱,赋予了茶在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

      茶中有仙境。唐代茶诗,还表现了人们饮茶从开始的“破孤闷““””搜枯肠”,而后随吃茶数量的增加,逐渐达到“通仙灵”“肌骨清”,甚至有“清风生于两腋,羽化登仙的感觉”了。所以,这个时期的茶诗,已反映了茶的多方面功能:一是破孤闷,忘不平;二是以茶交友;三是从茶中体味宗教哲理。

       现代的文学大师周氏兄弟,都是爱茶之人。特别是鲁迅,非常爱喝茶,他的日记和文章中记述了许多茶事与饮茶之道,并对喝茶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中的弊端。

      这些茶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引起了我对茶饮的关注与热爱。现在喝茶,要对案几的茶叶观察研究一番。饮茶时,也故作风雅,细细品味,只不过修养浅薄,见识尚短,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面前,至多算个学前班水平。但我亦有信心和决心,通过深入学习,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茶事知识,不断提高茶文化素养,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品位。

      站在灵珑山上,放眼望去,一坡坡,一岗岗的茶树,青翠碧绿,生机勃勃。垅间晃动着的花花绿绿,是人们忙碌的身影。此情此景,让人鼓舞与振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升,茶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而且,在我们家乡,我们身边就有如此朝阳的产业,更加激发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                                    2024.9.22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