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中原写作专栏丨王婉波、刘懿萱:网络小说的历史人物形象探究——以宋仁宗为例
中原文学杂志社
2024-09-18 09:30:32

#新中原写作#

网络小说的历史人物形象探究——以宋仁宗为例

王婉波 刘懿萱

大众传媒在社会整合方面,具有在广泛大众中凝聚零散个体的能力,或是透过一套共同价值观念与信息,促进认同的形成。[1]中华泱泱千年的历史底蕴为一代代文艺创作淹蕴了满堂金玉,典型形象的底色下,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已经悄然融入网络历史小说中人物的血脉之中。

在具有高度自由、追求“年轻化”的网络文学创作中,作者们大胆地将传统形象破而后立,将群像描绘推陈出新,将传统元素与当代文化进行实验性地结合,形成了新奇多样的文学风貌。

目前,学界对宋仁宗形象的研究集中于史学和历代叙事文学的范畴,对其现当代文学形象关注较少,而新历史叙事文本形式的兴起为形象解读带来了新的视角。

如果借用“元形象”“二重形象”和“塑成形象”[2]的理论来总结宋仁宗人物形象的发展历程,其被“元形象”中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掩映的特质与内涵仍有待挖掘,而研究和叙述的留白正为新的解读和重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

赵炎秋教授曾对形象分类评价提出标准:具有普遍性、包容性与有益性的原型;具有适当的密集度与新颖度的信息;进步深刻而且渗透了当代意识的思想;充分、完美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3]。结合利用网络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及优势,在网络历史小说创作中摆脱既往的窠臼语态,以多视角、多手法、多途径的科学方法激活人物的主观特性,完善典型历史人物的“二重形象”塑造,推动“塑成形象”的构建,可以丰盈其形象塑造的价值内涵,发扬其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发掘人物形象塑造与转变中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是当代网络文学创作顺应时代要求,服务于审美宣扬、国民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扩大、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梦华录》等讲述宋朝故事的电视剧的播出掀起了“宋式美学”的热潮。

在由网络小说《孤城闭》改编的影视剧《清平乐》中,千古以来久负盛名却又仿佛默默无闻的皇帝赵祯以主角的身份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该剧生动呈现出了其治理国家的举措、文化成就,以及宫闱生活。“庆历、嘉祐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4]开创四十二年盛治,将北宋经济、文化等推向发展高峰的宋仁宗虽然具有难以避免的弊病,但其在北宋历史上却有着独特的贡献。[5]

网络文学中的宋仁宗以独特个人魅力和丰富文史信息吸引着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网络历史小说中宋仁宗的人物形象,探究IP时代网络文学创作发掘、发展典型历史人物形象的作用与意义。

一、宋仁宗的文学形象

(一)传统文学中的宋仁宗

历代叙事文学中,帝王的形象塑造在经历改朝换代的时空迁移后,展现出愈加丰富多元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是先秦诸子对远古帝王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之人格理想化的结果,通过这一理想化的过程形成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基本模式[6],而宋仁宗的文学形象反映出褒贬不一的特征。由于著者所处时代、所属集团等的不同,宋仁宗在文体样式中所呈现的形象特点各有其异[7]。

有学者总结:“宋仁宗在《宋史》中体现出的是‘仁君’‘孝子’的正面形象,然而在大量宋人笔记小说中却呈现出更为多样的特点:既有‘仁孝俭朴’‘豁达善纳’‘重才惜才’政治人物的正面优秀品格,也有‘喜好书艺’的文人品性,更有‘好色喜酒’的负面德行。”[8]《宋史》赞其曰:“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9]在诸多武侠公案、英雄传奇中,为增强情感色彩、服务故事情节、突出主体特征,宋仁宗时常被塑造成守成无为、首鼠两端的负面形象。

如《说呼全传》中,为了凸显呼家将忠勇仁义的英雄精神,宋仁宗行为和形象的表现被建立在服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被塑造成听信谗言、草菅人命的昏君。在《三侠五义》和“包公戏”中,宋仁宗又展现出仁义、忠孝、宽厚的性格特点。不同时期的民间文艺创作或改写、或重塑、或夸大,丰富了正史外的帝王形象,反映出当时的大众意趣和价值观念。

当代影视作品受近古以来戏曲舞台叙事的陶染,对宋仁宗形象“自我面”塑造的意识逐渐增强,但依然将其作为搭建故事背景、推进情节流动的工具,缺乏对其主观意识的描述与表达。窥探其形象的嬗变,可以发现“仁”是其“元形象”中的标志符号,在不断发展和塑造中,才逐渐演绎出如孝、才、善、勤等品格或寡断、贪乐等形象。但总体上来看,不同的文本或作品虽根据创作需求一定程度上延展了宋仁宗作为叙述对象的特征,却始终难以脱离“元形象”的底色,未能塑出富有主观色彩的人物内涵。

(二)网络历史小说中的宋仁宗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类型、题材多样的网络历史小说逐渐成为读者感受古典文化魅力、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窗口。

大量的网络历史小说通过对特定时代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再现和对主角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情感生活的描写,为读者营造出了沉浸式的阅读氛围,既有包括对儒家思想、历史典故、文化符号等传统元素的运用,又有现代审美、社会价值的融入,共同形成了影响人物形象塑造和文本意义传播的力量。

尤其是在人物塑造过程中,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形象的挖掘、创新和融合,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角色,特定历史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又因作品主题的创作需求以及作者的个性化巧思,展现出各异的形象特点,极大丰富了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的景观。具有高知名度、鲜明“元形象”、艺术元素复合的矛盾个体往往是理想的创作素材,这些人物具有翔实的史料说明和庞杂的社会关系,更方便作者在对其艺术化过程中进行架构填充。

例如青衣呀的《长安不见月》就对杨玉环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人际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打破其“统治工具”“权力附属品”的刻板印象,赋予其完备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内核,塑造出富有情感血肉、具备时代女性思想的形象;桐华的《大漠谣》为少年将军霍去病谱写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骑鹤下扬州的《汴京梦话》描写了王安石壮志难酬的仕途之外的细腻温情。

在文学创作中,“帝王”的独特身份属性使得其个人经验和公共活动可以合理地交融和统一,为其艺术形象带来格外充分的想象空间。人文、自然、社会科学高度发展的宋朝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在以北宋为背景的网络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有讲述三朝宰相韩琦仕途故事的《宰执天下》(作者:cuslaa),有从熙宁变法展开北风云的《新宋》(作者:阿越),有描绘高宗时期天下离乱的《绍宋》(作者:榴弹怕水)……而长达四十二年的“仁宗盛治”中,或有更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值得创作者进行更深入发掘和推理。

二、宋仁宗网络文学形象的发展

(一)文本创作的创新

曾有学者针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属性特点进行归纳概括,认为其叙述内容天然的重大意义、作者对原型的充足观照及恒定不争的哲思内涵形成了其知名度高、可辨性强、哲理值重的优越特点,但这些禀赋同时相应地对其发展造成惯守性、隔膜性、受制性的局限[10],加之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认知匮乏,以至难以发挥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来打破读者思维印象中的拟态环境,未能实现内容和立意的创新。

研究和叙述的留白为人物的解读和重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当下,作者将历史人物带向时代舞台,更符合大众需求的剧本借助全民式的新兴文学形式层出叠现,为读者带来了新的感知体验。

IP时代的到来解构和重组了互联网大众文化传播的生产流通模式,网络小说人物包容性、可塑性强,灵活度、自由度高的特点使其成为IP化的主要对象,也相应地被推向创作先驱的风口,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具体的创新要求。类型化的文本创作显著影响着角色塑造的方向。

一方面,类型化方便作者和读者迅速进行信号收发和号召聚集,但另一方面又显著存在标签化、模式化、套路化的问题。网络小说几经变革,脸谱化的角色塑造、固定化的情节设置和程式化的叙事策略已与读者的阅读期待背道而驰。从当代文化的视角来看,“戏说”是追求播出时效的“急就章”,它往往来不及对人物心理做细腻反复的推敲,只能将人物性格类型化[11],以规避对人性复杂面的剖析。对人物的笼统设定甚至直接摒弃对人物心理、动机的推敲和推导,导致人物行为缺乏逻辑、形象空洞生硬。

此外,作者可能片面追求调和行文风格、夯实主旨基调以强调作品标签,而在人物的书写中只于一方着墨,舍弃周全立体的谋篇布局,又或为追求便捷而在类型化创作的模式中故步自封,使内容产出沦为千篇一律、食之无味的“流水文”。

1.传统文化的再现。网络历史小说的作者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插入有关建筑、服饰、餐饮、活动等方面的场景铺陈,以此承托故事架构、推动情节发展;在人物角色的塑造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行为活动、思想情感、兴趣爱好之中,为读者营造出沉浸式的历史文化氛围,而读者审美和文化需求的提高和作者对自身作品质量的追求则促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的应用和转化效果变得更好。

北宋繁荣的经济文化现象一直以来是文艺创作者的创作土壤,君王作为时代特点的集成者,更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其治国理念的智慧上,还渗透到礼仪法度、审美情趣等诸多生活方式之中。网络历史小说中,宋仁宗简朴、喜雅、仁厚的品格和特征往往与其身上所展现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许多作品对宋仁宗承袭北宋历代王室的典雅艺术情趣作出细致描写,尤其是在表现其“尤擅飞白”的精妙技艺时,援引如晏殊“万象奔驰于笔端,三辰奋涌于毫末。

翩然而鸾皇飞翥,蜿然而虬龙蟠跃”、欧阳修“神翰雄伟,势若飞动”等文艺大家的高度评价,为读者呈现其书法艺术的魅力;君臣往来中的宋仁宗又温良恭谦、礼贤下士,常常赐有才志者美酒,赞其诗文,场面幽雅,鸿儒往来。对歌、舞、乐、诗、书、画等传统文化技艺的细致描绘生动展现了颇具包容气象的文艺画卷,使宋朝文人风雅、敬贤礼士、君贤民和的氛围跃然纸上,这些元素又共同构成了宋仁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丰富形象,为读者打开了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吸引了更多读者关注传统技艺。

在描写宋仁宗临政时,网络作家们常用儒家经典作为其行事的依据和准则,比如面对天灾,民不聊生之时,他恪守《论语》“仁者爱人”的规训,即刻下令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孑与2的《大宋的智慧》就表现了宋仁宗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使宋仁宗展示出仁政爱民、勤俭宽厚的形象。但该小说中来自现代的主角云峥却认为一味地宽仁处事、缺乏杀伐决断,必然滋生贪赃枉法的乱象,仁慈和愚笨也将使君主沦为被操纵的傀儡,于是新旧思想的碰撞带来了矛盾和冲突,同时激发出新的火花,使双方产生深刻的价值共鸣,从而共同推动了时代的递进与变革。

2.新式审美的融入。大众阅读偏好和社会情感需求的更新迭代促使作者采用时兴的文本类型和符合现代读者审美意趣、价值标准的叙事方法进行创作。元素、文化、风格的大融合使网络文学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创作面貌,为角色塑造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新奇的创作和阅读体验不仅能激发作者创作灵感、增强读者阅读兴趣,更为不同精神文化的融合与呈现创造契机,比如在既定的真实历史背景下融入玄幻、仙侠、穿越等元素,在文化的碰撞交融、奇幻的人事交互中为人物创造出传奇故事。台灯微亮的《穿越宋仁宗不做仁君做暴君》就借助穿越和玄幻制定世界秩序,以此颠覆宋仁宗宽仁过度、犹疑多虑的历史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位杀伐果决甚至乾纲独断的“暴君”,放下对自身君主角色意识和社会形象的维护,以雷霆手腕挽救外交、军事、朝政的积弱,最终扭转大宋国运,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反思。

火焰在《大宋:我是宋仁宗!》中将故事模式与游戏模式相结合,引入“签到领奖”“人物属性”等游戏形式,不断为主角宋仁宗创造技能,同时自然而然地在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打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形象。穿越者可以通过“签到系统”不断获得道具、提升属性,通关式地完成目标,促进国家及个人的发展。

现代感和历史感的交织迎合了同为游戏爱好者的读者的兴趣,立足史实的故事背景,“轩辕剑”“传国玉玺”等颇具传统文化气息的游戏元素,加之轻松的文风,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获得游戏的快感,又能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年年今夜的《温成皇后》通过宋仁宗与张贵妃的爱情故事,鲜明地体现了其作为“君”和“夫”、“宋仁宗”和“赵祯”的角色矛盾,女性视角下聚焦二人互动往来的描写使宋仁宗人格中情感细腻、贴近人情的一面得到扩充;另外,宋仁宗对张贵妃展露出充分包容、不为身份地位动摇的真挚情感,映射出作者对现代情感价值观中平等、专一、坚守等美好品质的追求和赞颂。

(二)表现角度的丰富

可以说网络小说的整个叙事是完全围绕着主角进行的,因此把握住主角的人物形象,几乎就把握住了整部作品的题旨和意蕴。人物塑造不仅能够展现作者的创作才华和文学功底,驱动故事情节发展,连结读者思想情感,还具有升华文本价值以及提高艺术表现力的作用。网络历史小说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传播功能,通过多种创作方式在角色塑造中凝结大量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养分,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回望历史、感知人物,以此使读者从角色的行为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意蕴,并收获与其人格魅力产生跨时代共鸣的情感体验。

1.多元视角的转变。经历从官修史书到影视的叙述和演绎,网络历史小说不再将“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包公戏”等关于宋仁宗角色的经典故事进行旧词新唱,而是转向对其前朝后宫中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思想情感以及其在位期间的民生百态进行深入挖掘,为作品开拓更广阔的叙事空间。

作者们倾向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合理地应用杂史轶闻来填充想象、延伸故事细节,从而体现作品的独特创造性和艺术价值。

如七年玉的《大宋皇太子日常》、布袋外的麦芒的《我成了仁宗之子》、丸子炒饭的《窈窕美人(重生)》、小狐阿莞的《明月来相照》等描写了宋仁宗情感生活的爱恨纠葛和喜怒哀乐,展现了多彩的帝王生活画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盈;六月风荷的《闲咏平生》别出心裁地通过太后、皇后、文臣武将等多位曾与宋仁宗有过直接接触的人物自传,对其在各个人生阶段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行了真实细腻的书写。

苍山月在《调教大宋》中以穿越者的现代视角和轻松的语言风格讲述主角在北宋的生活见闻,比如文本中用“被圈养”来比喻宋仁宗出行不得自由,身居高位、身不由己的无奈,诙谐的戏说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举重若轻地反映出北宋时局的鲜明特点;三戒大师的《一品江山》展现了宋仁宗时期的文化思想与人物沉浮,作者塑造出以富弼、杨文广、滕子京、苏东坡、范文正等为首的朝臣群像,并通过君臣来往对宋仁宗当政的言行功过、为君的修养秉性、生活的习惯喜好进行细致描绘,在朝臣的视角下,宋仁宗礼贤下士且施蒲鞭之政,宽厚爱民亦妇人之仁,醉心风雅但耽于享乐。

2.人物性格的突破。网络历史小说中,单纯虚构的角色可集各家之所长,依据作者创作需要而进行自由塑造,或对其他形象进行借用、创新,以此实现人物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而在对既定历史人物尤其是典型历史人物进行再创作时,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想象,创作条件的局限性则成为实现人物塑造创新性最难突破的蔽障之一,也是成功塑造出具有独特性和深邃价值内涵的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台灯微亮的《穿越宋仁宗不做仁君做暴君》对宋仁宗的人物故事、治国举措做了颇具挑战性的假设与重置,颠覆其人物性格、行事风格,最终改写了北宋历史,体现出作者对宋仁宗君王形象的深刻解读和探索。米兰lady的《孤城闭》讲述了公主徽柔和内侍梁怀吉的“禁忌之恋”,宋仁宗作为配角的形象呈现则基本立足于其与公主间君臣父女的矛盾关系。

作为君王,他疲于前朝后宫的协调制衡,但作为父亲,他却以一颗爱女之心暂时放下克己复礼的君王本分,尽力平息朝臣之愤和世间舆论,为公主的人生幸福作最大限度的退让,展现出其性格中矛盾冲突的一面,对比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对太后之“孝”,创新地呈现出其“慈父”的情感特质。深入地体察叙述对象的人格和内心,发掘其精神内涵的精魂所在,这既需要作者广泛搜求时人后世对其的记录与评价,更要求作者通过已知的客观素材进一步做出超越艺术真实的探索和续写。

3.数字技术的应用。受众不断增强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促使作者在史书典籍、传统技艺中寻觅沧海遗珠,为其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

广阔的网络共享资源也为其查阅史料、考究史实、诉诸史观的材料需求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正如《孤城闭》作者米兰lady在另一部宋史背景的历史言情小说《柔福帝姬》的自序中写道:“另一方面是因为边写边在网上连载,网上高手如云,不乏钻研宋史者,不时提出批评意见,也督促了我反复修改和完善小说内容,使此书越写越厚,能以血肉较丰盈的状态出版。”[12]同时,数字化工具可以帮助作者实现更精准的读者定位、更丰富的情节设定和更生动的场景呈现,为文本意义的实现创造闭环流通的生成空间。

以起点读书APP为例,平台围绕小说角色拓展了人物关系图、角色热榜等互动功能,读者可以以留言的形式对人物形象及其关系走向各抒己见,作者也会根据读者反馈及时调整创作内容。在这一交互行为中,人物作为纽带增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使双方达成文化“共谋者”的合作关系,促成了人物形象的圆满。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为网络历史小说的发展激发出更多可能性。网络平台的强实效性将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转化为对历史考究与文艺创作的深层探讨。读者对作品中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和细节描写充满了解和研究的热情,这些以作品为起点的自发观照使读者的讨论形成聚集,甚至有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剖析文本中的文学、美学等现象,对历史真相进行考据、科普,“滚雪球”式扩大的影响力充分彰显了优秀作品的独特价值。

同时,IP产业的发展为网络历史小说的“破圈”与融合提供了可能。IP化的网络历史小说以影视剧、有声书、广播剧、动画、动漫等多元传播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受众空间,其海外传播也愈发成熟和壮大。当下,网络历史小说具备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巨大潜力,成为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有效资源,代表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全球数字文明建设。

(三)精神内核的延伸

网络历史小说人物塑造中,对精神内核的凝练和延伸也是对作品创作价值崇雅黜浮的过程。充分利用形式优势,将厚重历史底蕴、丰富故事情节、饱满人物形象和先进思想价值融合一体的优秀网络历史小说犹如新火试茶,使得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活力。文本中多途径的价值内化是人物和作品在文化舞台上实现多层次传播效果的必然之路。如今,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形势向好,更应善用文化符号作为精神价值生产和传播的载体,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强音中敲响民族性的乐符。

1.文化教育转向精神共鸣。如上文所述,相当一部分网络历史小说的创作受到作者的文史功底限制,难以在基于历史背景或历史氛围的虚构故事中发挥出知识教育的功能,由此,在人物塑造中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植入新时代精神内核就成为此类作品亲近受众、方便表达和寻求创新的不二之选,也是实现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

受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应用读者熟悉的、普遍接受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评判标准,能让读者有更通畅和谐的阅读体验,易与人物、情节发生情感共鸣,高效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新旧思想、文化的交互碰撞催生出的矛盾与冲突,不仅能为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还为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文化体验,传递出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不过,即便处在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判中,人们依旧倾向于依靠现代生活中与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紧密相连的价值观念。但显然,历史的时代性与局限性意味着这种方式容易产生偏见与谬论。所以,在对创作原料进行批评和改造时,应给予充分的辩证讨论以避免走向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创作和阅读中值得注意的一点。

2.故事内涵承托时代价值。一部优秀的网络历史小说需要具备古为今用、以往鉴来的历史观,在基于历史的改编和创作中交织古今文化思想,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架构中充分体现深刻的历史反思。

比如贱宗首席弟子在《铮铮大宋》中认为,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宋仁宗“朝令夕改,崇文抑武,无以承汉唐之志”,通过陈述其为政任人唯亲、缺乏变通、囿于固守的弱点和弊端,对其作出“虽贤,无定志”“宽仁少断”的价值评价,并凭借现代穿越者的卓识远见重新书写北宋历史进程、改写历史故事,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独特见解。

这种把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置于现实困境之中的创作方式,既葆有了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又回应了文本基调,使故事内容不只局限于充当作者个性及创作风格的展演舞台,还兼顾了故事性,呈现出具备思辨性的现实观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批判性改写应保持理性,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圆缺勾勒应服务于正能量的创作主旋律,避免进行无理吹捧或贬斥,使人物形象空洞、动机乏陈,以致故事沦为无稽之谈。

3.传播广度反推内容深度。IP时代的到来也为网络历史小说的精神价值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贴近民众、娱乐性强的影视剧是文学IP化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海量类型各异的网络小说为影视制作提供了蓝本,而影视又为文本延伸出多重艺术效果。

由《孤城闭》改编的电视剧《清平乐》就在原著基础上对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情感基调等做出调整与改动。在角色配置上,宋仁宗在剧中作为主角走向了故事演绎的中心,使得“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与主要人物形象底色相辅相成,增强了情节的张力;在场景呈现上,电视剧具备将文化元素视觉化展示出来的天然优势,丰富的视听形式增强了作品的审美趣味,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在价值内涵上,国家和家庭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强调了儒家文化的“家国同构”理念,将故事主题从群像悲剧的情感歌颂转移到家国一体的宏大格局。

《清平乐》的成功为网络小说IP化逆转类型创作困境、净化价值传播氛围,避免历史尤其是宫廷题材作品创作者在宏大叙事下出现内核失焦等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桎梏破除与动力溯源

网络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显露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若要获得长足发展,在主题选择、文本创作、价值取向等方面仍有不少根源性的难题亟待解决。

如何将客观条件的制约转化为推动内容生产的势能是网络历史小说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往往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隐匿其中的不凡与哲思,以对题材和内容的创新和突破实现自身的审美贡献、以新颖的表现手法创造个性审美价值,以打造独特典型为读者带去别致审美感受[13]。为平衡创作能力、作品价值、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作者从转变叙事体式、方式和手法入手,运用文学技巧营造真实历史氛围,以新时代价值内涵打破历史局限性下角色的刻板印象。

承载泱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塑像不应因岁月的更迭而明珠蒙尘,广大创作者要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为千姿百态的历史人物添酒开筵,让万种风情演绎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创作原料与人格元素的焕新

在历史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再造中,由于“前人之述备矣”而难以找到创新空间是许多作者面临的难题。实际上,既有形象和创新元素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说扎实刻苦地研究史料,把握住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基本历史形象是文学形象塑造的基础所在,那么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做到与之心灵相通就是历史小说中文学形象塑造成功的关键[14]。创作者可以根据作品主题需求,依照既存的文史资料,凝望人物本身、观照时代价值以塑造出符合逻辑、贴近现实的角色形象,为历史人物落下新的注脚,用来自新时代的呈现形式为读者带来文化记忆和崭新思考。

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形构时,可以深入挖掘与其相关的史料、轶闻、剧本等材料,从人物本身出发来梳理其人际关系,审辨其行为举措,对人物心理进行代入式揣摩和推理,继而在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平衡、调整、重设其性格特点。

以宋仁宗形象塑造为例,作者可以于宽厚仁慈中显露退藏于密的帝王心计,于温润克礼中展现权衡有度的天家威仪,也可描写作为一朝之主疲于斡旋背后的运筹帷幄,作为一国之君万民朝拜之下的恐惧寂寥,等等。同时,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其形象塑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形象塑造过程中,必然要将角色个人生平、行为和情感生活置于其所处时代进行观照。

若要表现宋仁宗的君臣之道,则可以将其与统治集团的形象群进行关联探索,结合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和文学想象,创造出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情节故事,并借助现代审美和价值观来突出表现其对推动文化传承、助力社会发展的贡献,使作品既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感。

(二)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历史人物具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和身份,而网络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大量虚构元素以吸引读者。如何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是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与精神。

网络文学在自我发展与革新中不再满足传统旧有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借鉴,而是在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道路上将新时代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优质作品,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复古式的借用转为对时代精神的当下阐释[15]。尽管创作历史题材的网络作者在遵循发表规则、尊重基本史观、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叙述对象艺术加工和再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但在促进该类型题材嬗递与更迭的过程中,正积极地探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从简单再现到丰富延展的道路方向。

吴秀明认为,当代文学对“及物”的新的要求并不针对文献和文本之间的对立关系,即不将主观创作的文本世界等同于经验世界,而强调其与包括文献在内的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且当代文学的历史化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从根本上讲,正取决于形象、情感、语言、叙述、文体、结构以及创造性、想象力等文学基本要素。[16]于此,典型历史人物形象的考究、解读和重塑也应基于这种“互文”关系。

为达到不同的叙述目的,一段相同的史料在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被以不同的视角和形式进行修饰演绎,这呈现出作者个性化的历史观与创作风格。然而,历史人物的本质是不能被复杂的历史现象所淹没的,对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影响,误导读者的单纯猎奇而模糊历史事实的内容,应坚持从人物的本质出发,展现其在生活中的复杂形象。面对意蕴深刻的历史文化,身处任何时代的创作者们都有机会从其中提炼出与时代价值、现实生活契合的内容,以此衍生出能够服务当下时代的精神内涵。

在尊重历史的创作原则下,通过艺术想象实现其美学意义,让历史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焕发新的生命,这不仅要求作者持续地学习与积累,还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领悟所整理的创作资源。在书写历史人物尤其是历史评价中“亦正亦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时,作者应避免因一味追求猎奇而滥用创作主观能动性和作品话语权,对野史、轶事进行无端创造和过分解读。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可以对叙述对象进行正面描绘,通过衣食住行等描写,融入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铺陈对制度礼教、社会情景、民俗百态的描绘。在服务于塑造人物的情节擘画中,发掘能够映射新时代生活与精神内蕴的独特视角,以多元的人物形象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元素皴染古韵新妍。

(三)固有印象与艺术转化的平衡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历史人物经过官修史书的叙述和民间文艺的创造,往往已形成一副范本式的、深入人心的“元形象”特征。宋仁宗作为具有一定公众熟识度的历史人物,其整体形象中一部分特点随时代更迭而发生流变,但另一部分特点却始终作为其区别于其他人物的身份标识长存不变。比如宋仁宗之“仁”的形象基调虽然局限了性格再塑的拓展空间,对创新性的改造形成阻碍,但又为规避民间叙事中常见的戏谑态度的构造提供了助益。

首先,对于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要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实现对内核的扩展。

这种挖掘不局限于文本叙事上的有史可依,但必须做到信息传达、文化传播的有理可据,即要杜绝披着历史外衣,内核却背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伪历史衍生物;再者,面对典型历史人物形象的负面特征时须更加谨慎,由于创作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因素或教育水平、职业等社会背景不同,以及作者创作的文史功底和价值观存在参差,可能难以承托庞大错综的叙事构建,甚至表现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误解、歪曲或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管窥蠡测,进而误导读者。

由此,创作者在面对历史人物的改造和塑造时,尤其要注意尊重其个性、特征,不能一味地猎奇,或进行离经叛道式改编,而使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和宝贵精神价值的历史形象面目全非。

结语

不论技术如何发展,思潮如何变迁,一切新兴文化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对时代精神文明的观照,在雅俗共赏的人民文化语境中,网络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承载着这一使命。

历史的洪炉中既闪烁着千百尘心的微芒,也投映着万古桑田的炬火,动人历史故事作为异彩纷呈的文学肇端,而主流化的价值观则帮助其收获广大的社会接受和认同,实现创作与传播。平衡好艺术创新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以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刻的价值内涵、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努力生产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每位文艺创造者、文化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为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项目“网络女频文类型书写与女性意识建构研究”(项目编号:WLWX-2024007)、2025年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玩劳动’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读者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025-ZZJH-412)阶段性成果]

[1] 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5版[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2.

[2] 舒跃育,王栋.历史与艺术之间:诸葛亮二重形象的对比分析[J].学术交流,2010(3):171-174.

[3] 赵炎秋.形象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02.

[4]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59.

[5] 李强.论北宋守成之君宋仁宗[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5-108.

[6] 舒跃育,王栋.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以诸葛亮完美艺术形象塑成原因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0(3):199-201.

[7] 曹雪娇.论叙事文学中的宋仁宗形象[D].沈阳:辽宁大学,2022.

[8] 张晓红,谢云.宋人笔记中的宋仁宗形象[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6):85.

[9] 脱脱.宋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251.

[10] 吴秀明.论历史文学的题材属性与作家的审美超越[J].人文杂志,1989(2):96-101.

[11] 吴冰沁.论中国电视剧中帝王形象的嬗变[J].齐鲁艺苑,2008(3):56-60+72.

[12] 米兰lady.《柔福帝姬》自序[EB/OL].(2012-07-05)[2024-07-18].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5492220/.

[13] 黄健云.论文学典型“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内涵[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2):56-58.

[14] 唐浩明.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J].文学评论,1995(6):42-43.

[15] 王婉波.论中国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面向及实践路径[J].文学评论,2023(6):82-90.

[16] 吴秀明.当代文学研究应该与如何“及物”:基于“文献”与“文本”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2016(6):96-10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