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玻璃心” 的孩子日益增多,父母怎样助力孩子铸就强大内心?
文教育人
2024-11-26 19:15:11
我们正目睹着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玻璃心” 的孩子如春笋般日益增多。他们脆弱敏感,如同精美的瓷器,稍有磕碰便可能支离破碎。为何孩子们的内心如此不堪一击?这背后,或许是父母在孩子心灵韧性培育的关键环节中有所缺失,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滋养与磨砺,使其难以铸就强大内心。


父母们啊,常常扮演了 “心灵护盾过度提供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挫折历练与情感引导在孩子构建坚韧内心和良好心理素质中的关键意义。


以孩子在学习挫折、社交冲突以及生活不如意时的表现为例,看似是孩子抗压性差,实则反映出家庭心灵教育的薄弱之处:


谁让孩子在心灵的战场上身披软甲?不就是那些对孩子过度保护、未给予恰当挫折教育的父母吗?


所以说,亲子心灵韧性雕琢最核心的,往往是善锻,是一种巧妙锤炼与悉心呵护的智慧。

一、不要总是 “过度庇护”,挫折考验要让孩子经历


父母们普遍爱 “在孩子遭遇失败或批评时,立刻挺身而出,将孩子护在身后,替他们挡去所有的风雨;无论是孩子在学校考试失利,还是与小伙伴发生争执,父母总是急于为孩子解决问题,而不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处理”—— 这在家庭育儿的日常情境中屡见不鲜。

孩子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因紧张忘词而表现不佳,赛后伤心落泪,父母赶忙安慰:“没关系,宝贝,不是你的错,是评委太严格了。” 却未引导孩子去反思自身的不足,也没有鼓励孩子再次尝试;孩子在与同学玩耍时,不小心摔倒受伤,父母不是先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而是惊慌失措地跑过去,指责场地或其他孩子,使得孩子学会了将责任推诿于他人。


类似的情境中,父母的过度庇护如同温室的顶棚,孩子则在一旁 “心灵磨砺缺失”,内心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应对能力得不到锻炼,难以在困境中学会坚强与成长,逐渐形成依赖他人、逃避责任的心理。


偏偏,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 “不忍心看到孩子受苦,想要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希望他们能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殊不知,长期的过度庇护成了孩子心灵强大的 “绊脚石”,反而让孩子在未来面对更大的挑战时,如升学竞争、职场压力等,因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和勇气而轻易被击垮,无法在逆境中奋起。


譬如孩子参加升学考试失利后的情况:由于以往父母总是为其遮风挡雨,孩子在面对这次重大挫折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沮丧之中,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无法振作起来重新规划学习和未来,错过了通过努力弥补不足、提升自我的机会。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心灵强大阻碍者”。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工作中因一次项目失败而一蹶不振,在感情中因一点波折就痛苦不堪,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心灵脆弱促成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父母看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作业完成得不好,便立刻赶到学校,向老师解释孩子最近身体不舒服,并不是故意不认真完成作业,还要求老师不要过于苛责孩子。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对自己的错误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总是逃避,不敢承担责任。


父母困惑发问:“我一直保护他,怎么他就这么脆弱呢?”


殊不知,庇护再多,也不如让孩子勇敢地经历一次挫折考验。

二、父母的溺爱娇惯,其实是孩子心灵脆弱的源头


无数次的挫折规避、责任推诿、心理弱化,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心灵脆弱基因”。


为何心灵脆弱?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机会锤炼自己的内心,通过直面挫折、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收获真正的成长与自信,而不是被父母的溺爱娇惯困在心灵的温室里。

每一个 “别怕,有爸妈在”,都是一个潜在的 “心灵脆弱诱因”。父母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爱与担忧,将孩子与挫折隔离开来,忽视孩子内心对成长和自我突破的强烈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溺爱娇惯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在心灵困境中的退缩与无助”。


譬如孩子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


许多父母抱怨:“我家孩子在参加团队活动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还总是哭鼻子,一点团队精神都没有。”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灵韧性。比如孩子小时候搭积木倒塌了,父母马上帮孩子重新搭好,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孩子在家庭游戏中输了,父母总是安慰说 “没关系,下次我们肯定会赢”,却从不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导致孩子在团队活动中,一旦遇到问题,就缺乏坚持下去的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方面都受到阻碍。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大学期间参加社团组织的创业实践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市场竞争等困难,他不是积极地与团队成员共同想办法解决,而是抱怨连连,甚至想要退出项目。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批评时,也无法承受,情绪低落,在个人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上都遭遇困境。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灵脆弱现象频发,在学业上可能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而厌学,在社交中因害怕被拒绝或批评而逃避,在家庭里与父母的关系也因为心灵脆弱而变得紧张,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心灵问题而略显压抑。


父母心里觉得孩子没出息,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从来不让我面对挫折,我怎么能坚强起来呢?”

三、亲子心灵韧性塑造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坚毅


亲子心灵韧性塑造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父母却当作单方面的 “心灵习性改造”。


不理解孩子在心灵脆弱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心灵成长与挫折战胜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超越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溺爱娇惯方式去阻碍。孩子自然感到失落,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心灵韧性塑造的关键。与其盲目地过度庇护,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和坚强后盾。


比如,孩子在体育比赛中失利后垂头丧气。假如我们一味以 “没关系,这只是一场比赛,不重要” 为由,简单地安慰孩子,而不与孩子深入探讨比赛中的失误、自身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孩子往往会对失败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后续的体育活动或其他竞争中,难以取得进步,并且在面对挫折时,依然容易陷入消极情绪。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分析比赛过程,如帮助孩子回顾比赛中的关键节点,指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鼓励孩子制定训练计划,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在孩子按照计划努力训练并取得进步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看到孩子因体育比赛失利而情绪低落,不耐烦地说:“别难过了,下次赢回来就行了。” 孩子虽然暂时停止了哭泣,但在心里并没有真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后续的体育训练中,依然没有改进,比赛成绩也没有提高,亲子关系也因为这次敷衍的安慰而有些疏远。


第二次,父母换了种方式:“宝贝,这次比赛输了,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原因。你看在跑步的时候,你的起步有点慢,这可能影响了你的成绩。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训练计划,每天早起练习起跑。我相信你通过努力,下次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认真反思并积极训练,在下次比赛中取得了进步,感受到了克服挫折带来的成就感,在后续的成长中也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灵韧性,亲子关系在心灵韧性塑造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心灵韧性塑造的秘诀并不在于保护的程度,而是引导的智慧与对孩子心灵成长需求的尊重。


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启发但不包办:巧妙启发,让孩子在心灵韧性塑造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心灵成长负责。


适当的启发不是父母代替孩子解决所有挫折问题,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式,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通过分享自己的挫折经历、鼓励孩子从挫折中学习等方式,让孩子在心灵韧性塑造中收获成长,这种 “启发式心灵成长”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二)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心灵坚韧化的契机。


当父母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心灵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三)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挫折和积极调整心态,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心灵韧性塑造不只是对孩子心灵强大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心灵韧性塑造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溺爱庇护的父母”。


面对亲子心灵韧性教育的问题,选择是继续溺爱娇惯,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心灵韧性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心灵强大培育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心灵韧性塑造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