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有一个很大的动脉瘤,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已经开始呲呲冒烟了,随时都会喷发、爆裂,危及生命!”这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副院长、脑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看到刘女士的脑血管片子后的第一印象。
诊室内的刘女士右侧眼痛、眼睑下垂是典型的脑动脉瘤先兆破裂症状不敢有丝毫耽误朱良付立即安排她住院……
直径23毫米手术刻不容缓
住院当天DSA脑血管造影便给出了精准结果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部的异常扩张,在脑血管壁上形成了像“气球”一样的东西。
而刘女士的动脉瘤,直径达到23毫米,上面还长了一个乳头状随时会破裂的子囊!一旦“气球”爆炸,将导致严重的出血性脑卒中,抢救成功率微乎其微。
为“气球”减压,刻不容缓。朱良付立刻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术前讨论,综合各种方案的利弊,决定采用最适合该患者的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简单说,就是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巧妙地在动脉瘤处部署一个精密的血流导向装置,引导血流沿支架流动,减少进入动脉瘤的血流量,促使动脉瘤逐渐萎缩愈合。
步步惊心!手术团队迎难而上
尽管团队准备充分,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动脉瘤,依旧挑战重重。
由于患者动脉瘤体积很大,而做手术用的微导丝却像头发丝一样细,到了动脉瘤入口处就不受控地“游入”瘤体内“迷失方向”,寻找另一侧的出口异常艰难。
朱良付与主治医师吴立恒、周志龙反复尝试,先后借助瘤体内成袢、支架铆钉、球囊铆钉、中间导管穿越动脉瘤等多种操作技术,才让导管安全到达动脉瘤远端的大脑中动脉。
考虑到瘤体很大,手术团队甚至选用了之前从未用过的最长的密网支架型号。由于大动脉瘤瘤体空旷,为了保证支架不会塌陷,又辅以弹簧圈进行了固定。
历时6个小时,手术取得成功。然而,挑战还远没有结束。
凶险!多学科专家全力以赴
术后5小时已经恢复正常的刘女士突发头痛双眼向右侧凝视、左侧肢体偏瘫
她不幸遭遇了最凶险的并发症——高灌注脑出血
新发的脑内血肿把同侧的侧脑室都挤压消失了,脑中线也向左侧明显偏移,但开刀清除血肿又可能难以止血,甚至诱发更严重的脑出血……
而刚装了密网支架需要抗血栓,脑出血则需要防止血肿增大,专家团队不仅要面对矛盾挑战,还要面对凶险的脑疝并发症。
刘女士才34岁,她的孩子只有2岁3个月。
脑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张加强,重症医学部副主任代荣钦、脑血管病外科及烟雾病科主任栗超跃等多学科团队不分昼夜商讨,精准调整治疗方案。
在多学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半个月后,刘女士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恢复情况一天比一天好。
“我还要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为社会做贡献呢!”刘女士喜笑颜开。
脑血管疾病非老年人专有
朱良付介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30多岁就患上脑血管疾病的青年越来越多,尤其是常说的“卒中”,已经“盯上”了年轻人。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指出,我国卒中首次发病年龄构成中,40至64岁年龄段占比超过66%,年轻化趋势明显。而且新发卒中患者中,40岁以下人群占到了十分之一。
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主题是“体医融合,战胜卒中”。
当日,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在门诊东区开展了大型义诊宣教活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脑血管病领域权威专家为群众提供了免费的健康咨询与筛查服务,提高公众对卒中早期识别的意识与技能,帮助大家树立“运动是良医”的健康理念。
朱良付提醒,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一旦发生身体不适,通过中风“120”可以快速分辨。
作者:史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