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豫农优品:将河南农产品“政绩工程”转向“市场工程”,还需“惊险一跃”
键指财经
2024-11-03 14:39:45

题记:以“五体共生”的平台化运营,助力“豫农优品”品牌赋能实现市场的“关键一跃”。

377家企业,717个产品,首批入选。有一些已经知名的企业和产品,更多的,是具有地方特色或独特工艺的初加工产品品牌。作为公共品牌的“豫农优品”,要为它们整体赋能。

一根竹签,串起了一串糖葫芦;一个竹筐,装下了许多红苹果。和具有法律效应的原产地品牌不同,这个公共品牌,目前更多发挥的是以标准、以规范遴选企业和产品的功能。

当然最终目的还是要推向市场,往高端、往海外推,改变河南省农产品深加工链条短、优质不优价、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新成立的河南豫农优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具体的市场运营主体,一手牵田间地头和工厂,一手连厨房和餐桌,肩负使命,开拓新局。

有品牌,关键还在于运营,要实现品牌产品价值在市场中的“关键一跃”。

这就比原来的探索前进了一大步。曾经,福来等咨询机构为我们的农产品设计了许多原产地品牌体系,但因为各地缺乏有效的运营主体,那些品牌方案有一些被束之高阁;供销社等单位也搞过土特产和特色农产品的专卖或连锁销售,但因受体制机制之困,同时缺乏对消费市场变化的灵活应对,这条路也没走通。

阿里他们也曾通过淘宝馆等方式试图整合这一市场,推动农产品上行,后来发现难度太大,就不再当作单独的业态板块来运营。概念还火时,我一个朋友把他一直亏损的河南代理权卖掉,跑到西藏去做电商培训了,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别看这近在眼前的短短的中间一米,却属于马克思经典经济学中的“关键一跃”,何其难哉!有时花多少钱可能都难以搞定。

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一二三产”的产业链没有有机贯通:要么有产品有工厂却没供应链没渠道,要么是有渠道有供应链却缺上游过得硬的产业和产品;而且,传统的“一二三产”贯通已经不适应市场变化,应该倒过来,变成反向的“三二一产融合”和“销供产一体化”,这样才能在这样一个消费内卷的时代敏锐应对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广泛、深入、快捷地实现农产品的价值。

我们河南这几年在新消费产业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平台企业,其特点就在于此。食品界的蜜雪、巴奴、卫龙、九多肉多、千味央厨,等等,全都是“三产”拉“二产”,“二产”带“一产”,实现供应链驱动产业链,产业链支撑供应链。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做市场,如我们过去所说,多遇到了“龙头斩”。

这就是说,新成立的运营公司若玩转“豫农优品”,那么首先就要在线上线下的渠道建设和农产品的供应链建设上下够功夫。如此多的农产品如果不能在消费终端实现“无处不在”和“随手可得”,那么,即便运营主体通过线上线下投入再多的品牌宣传费、客户维护费,其效果,最终也多是白搭。

因为,消费者可选择的好产品实在太多了,我们提供的这种“多”,对应不了他们的“多”,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先做到以快领先、以少胜多。传统市场冷兵器的作战方式,正遭淘汰。

这就说到具体的方法论了。亲自下场建渠道打品牌搞营销,这不是国企的长处。怎么办?与那些有地缘、乡缘关系的渠道商、供应链企业先合作,发挥国有资本做基础设施的长处,实现自身一产、二产整合能力与对方三产运营能力的有效对接。

一个客观趋势是,现在大量新消费企业正在逆向向二产、一产产业进军,控制农产品原产地,以中央厨房等方式做深加工,正好和河南豫农优品运营管理公司这样具有资金优势和农产品上游整合能力的国资机构,实现双向奔赴和优势互补。好不好?好!

而其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共建“豫农优品”系列品牌产品的经营平台,以平台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撬动市场——平台企业的特点是多资源要素、多市场主体接入,又向市场提供多运营服务方式,以数字化穿透“三二一产”的全链条运营,为行业修建效率型“高速公路”,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造多接口的“电源插座”。

这与传统企业的产业链闭环运营方式截然不同,很符合豫农优品公司为全省农产品企业进行服务的市场定位。

具体到平台运营模式,中钢网、锅圈、夺冠、海一云商等身边企业,可以提供现成的参考。

近几年,我一直倡导市场经营的“五体共生论”。简单来说,国企擅长于做产业的“基建体”“外包体”,民企则见长于打造产业运营的“流量体”“蚁族体”,如果双方都在中间的“企业产业体”层面找到有效结合点,将消费“流量”变为产业“留量”,那么,各个市场主体也就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其中要解决的痛点,无非是企业治理层面的体制机制问题而已。我们身边,现在已出现了一些各类市场主体有效合作的示范性先例。

要明白,有效率的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机制,往往鼓励创新。比如眼下爆火的信阳毛尖中式精酿啤酒,就是由金星啤酒集团研发出来(还有茉莉花、龙井等茶类啤酒),得到信阳毛尖茶叶协会商标授权后推向市场的,但惜乎线上渠道给力不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仿冒者铺天盖地,即便原创产品品类的地位不变,但其后续市场发展仍面临被广泛蚕食的风险。

再如锅圈食汇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打爆99元“毛肚自由”后,紧接着又推出酸菜鱼、帝王蟹等大单品,渠道优势明显,供应链高度配合,一开始就取得了巨大的品牌势能和竞争性壁垒,一骑绝尘,打遍天下无敌手。

由此比照,我们眼前那么多的“豫农优品”农产品品牌,也要借助强有力的平台和渠道,走这样的路。双汇火腿肠作为一个大单品,现在年销100多亿,却已畅销了27年。这样的事例,不多,只应是过去年代的特例;新消费时代的新市场、新消费场景、新人类,需要与之相应的新打法。

同样,“豫农优品”仅为本省农产品做品牌赋能,发挥的作用还是有点小了。它应该创新路、找大路、走宽路,带着河南更多的农产品在市场中奔得更远。有关承载方即便亲自下场,也要学会借力打力、借鸡生蛋,以平台经济的模式链接、整合运营性资源,舍此,要想达成目标,至少在目前,并无其他太多的理想方式。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河南省正在推的“豫美名品”品牌体系。

正是由此而言,我们今后一定要大力倡导“五体共生”,带着更多市场经营主体一起嗨起来,实现共赢。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