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天旋地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中医内科领域,有着一套成熟的应对之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1.认识眩晕症的中医病因
在中医看来,眩晕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一是情志失调,长期的忧郁恼怒,可使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上扰清窍,引发眩晕。例如,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二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酒类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导致眩晕。三是劳倦过度、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脑失所养,也会引起眩晕。此外,外伤、久病入络等因素可致瘀血内阻,影响气血运行,同样会诱发眩晕。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
望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面色萎黄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有阴虚阳亢之象;舌苔厚腻往往表示体内有痰湿。同时,观察患者的姿态,若站立不稳、闭目难立,对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息来判断病情。比如,声音低微可能是正气不足;呼吸急促可能与体内有热或气血逆乱有关。
问诊。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频率、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如眩晕伴有耳鸣、腰酸,可能是肝肾阴虚;若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则可能是痰浊中阻。还要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全面掌握病情。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象弦滑可能是痰浊或肝阳上亢;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亏虚。按诊则检查患者的颈部、头部等部位是否有压痛等异常情况。
3.中医内科的治疗策略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对于肝阳上亢型,常用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其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泻火。气血亏虚型,可选用归脾汤或八珍汤,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熟地、当归等养血。痰浊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是经典方剂,半夏、白术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茯苓健脾渗湿,可有效缓解头重眩晕、胸闷恶心等症状。瘀血阻窍型,则用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针灸治疗。选取风池、百会、内关、太冲等穴位。风池穴可疏风清热、醒脑开窍;百会穴为诸阳之会,能升阳举陷、平肝熄风;内关穴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调节气血;太冲穴平肝潜阳、疏肝理气。针灸这些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眩晕症状的作用。根据具体证型还可加减穴位,如痰浊者可加丰隆。
推拿按摩。按摩头部的太阳穴、印堂穴、睛明穴等,可缓解头部不适。用手指按揉颈部两侧肌肉,能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因为颈部血管与脑部供血密切相关。推拿足底的涌泉穴,有滋阴益肾、平肝熄风之功,对眩晕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饮食调养。对于眩晕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气血亏虚者可适当多吃红枣、桂圆、山药等补气血的食物;肝阳上亢者可多吃芹菜、菊花等清肝泻火的食物;痰浊中阻者要少吃油腻、甜食,可多吃薏苡仁、冬瓜等化痰祛湿的食物。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对于眩晕症的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可通过参加户外活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志过激,因为情志波动可能加重眩晕症状。
4.综合运用与日常注意事项
在治疗眩晕症时,中医内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疗效。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尤其是在眩晕发作期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果眩晕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总之,中医内科针对眩晕症有着丰富的诊疗方法。通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措施,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饮食和情志调节等,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患者和家属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好日常的保健工作。(舞阳县舞泉镇卫生院 中医内科 楚哲)